中國內畫壺工藝有兩大流派,河北衡水的內畫壺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冀派”,所用壺有玻璃、水晶、瑪瑙三大類。工藝美術家王習三的“清代帝後肖像”係列內畫壺是其佳作,題材是自順治至光緒的清代皇帝、皇後的肖像。采用單線墨彩技法,立體感強,生動形象。1981年,美國一位收藏家重金購買後在紐約展出,引起轟動。爾後,王習三又創製了“曆屆美國總統肖像”係列內畫壺,正麵為總統肖像,背麵為其生平文字,更是傑作。
“冀派”內畫壺,集內畫、外畫兩種技法之長,還創製了內、外畫鼻煙壺,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熱烈歡迎。
北京內畫壺被稱為“京派”,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早期在光滑透明的水晶、玻璃上作畫,藝術上受到一定限製,畫麵都比較簡單。後來,發明了用金剛砂等在壺的內壁磨砂,色白而不滑,如同在宣紙上作畫,從而使中國國畫技法在內畫壺上得以充分發揮,內畫藝術大大前進了一步。
北京內畫壺富有晚清文人繪畫的風格,題材廣泛,繪畫精細,字畫結合,別具韻味,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山東博山的內畫技藝是清代光緒年間由北京傳去的。後來,他們研究出用鐵砂搖磨法,使瓶的內壁產生毛麵,以便敷彩作畫,技藝更上一層。他們還發明了將陶瓷釉彩用於內畫藝術,畫麵永不褪色,藝術效果更佳。他們創作的“水滸一百零八將”、“紅樓夢”、“百美圖”、“清明上河圖”等,在海內外均獲得很高的評價。
臉譜
臉譜,是一些劇種的麵部化妝藝術,它是由曆代戲曲中逐漸演變出來的化妝程式。京劇臉譜最為豐富而完備,其中以淨角和醜角為主,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麵部化妝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同時把臉譜製作成型也成了工藝美術的一種,可以供人欣賞。
臉譜來源於唐代的樂舞麵具。唐教坊記裏有“大麵”之說。“大麵”出自北齊,是說北齊蘭陵王高長榮,貌如美女,勇武過人,但他擔心自己的容貌不足以懾敵,於是刻木作猙獰麵具,每出陣時戴上,勇冠三軍。有人把這個故事編為樂舞《蘭陵王入陣曲》,謂之“大麵”。這種麵具,乃是後世臉譜的濫觴,後來發展為直接在臉上構圖。
京劇臉譜工藝美術中的臉譜是一種新的麵具形式的欣賞品。我國工藝臉譜以北京最為出色。北京臉譜廠主要是塑造京劇臉譜。北京名藝人“花麵桂幹”以設計名淨臉譜出名,他的作品清新秀雅,色調優美。老藝人王稔田擅長設計精、靈、鬼、神臉譜,精於用紅、白、綠等色,施色怪異,對比強烈,誘人。雙啟祥藝人畫的臉譜,油、粉間施,韻味無窮,尤以繪製昆曲名淨侯玉山的臉譜為妙。北京臉譜是極受歡迎的旅遊工藝紀念品,外賓和華僑尤為喜愛,爭相購買。
工藝臉譜類別繁多,有三塊瓦、老臉、碎臉、白臉沫、十字臉、和尚臉、太監臉、火判臉、家形臉、神妖臉、歪斜臉等等,每一類又可分多種色彩和式樣。臉譜的構圖原則一般都不太細、太實,講究會意、誇張;往往通過色彩搭配、調和、襯托、對比以及線條、圖案的對稱、呼應等藝術手法,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美感,這乃是臉譜的藝術魅力。
貴州布依族在臉譜藝術中獨樹一幟。在演出“地戲”時,頭上戴“臉子”(即麵具)。這種“臉子”,是用整塊木料挖雕而成,然後根據人物性格特征進行各種臉譜的彩繪,其用色和漢族戲曲臉譜用色程式大致相同,如紅臉象征忠勇,黑臉象征剛直,白臉象征奸詐等等。其雕工、彩繪都十分精致而優美,性格特征往往更為強烈。如武將眉弓突出,鼻翼怒張,眼球大而圓鼓,顯得十分傈悍勇猛。
裝裱
一幅古舊字畫,雖已支離破碎,一經裝裱,完好如初,這已不能不令人驚奇。而蘇州著名裝裱名師謝根寶,竟將明代仇十洲的一幅人物畫“洛神”上麵的黃斑、黴點、汙跡等全部清理幹淨。所用技法,看起來也不複雜,不過是水洗、塗酸、配紙等等,真個讓人驚歎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