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是我國獨特的手工藝,尤以蘇州裝裱為最著名,清代就有“關裱最善,他處無及”的讚譽。本來杭州裝裱為上,自明代宣德年間,蘇州就逐漸取代杭州,成為全國裝裱工業的中心。前麵提到的整理古畫的技藝,就是蘇州工藝家的傑作。在清代,蘇州裝裱藝人還曾奉旨進京,在內府裝裱“曆代帝後像”。
蘇州裝裱的種類大致有綾裱、絹裱、紙裱等。格式務求美觀大方,上下鑲嵌的尺度和左右邊緣的寬窄,都要與書畫或懸掛的地位相稱。或長或寬,不強求劃一。
裝裱古畫就要靠技師的手法和經驗了。無論是揭紙、用水衝洗、配紙、裁鑲、漿糊、接筆等,都非一般技藝可以完成的。
武漢裝裱工藝也有自己的傳統,加以吸收蘇裱的特點,逐漸發展,清末已頗有名聲。近年來,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款式後,已初步形成武漢裝裱的特色,致使武漢出口國畫的聲譽與日俱增。他們又解決了裱畫翹曲的問題,並成功地將金絲緞、萬壽緞用於裝裱麵料,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試製了新的裝裱麵料錦綾,推廣全國。
最近幾年,我國和日本還在裝裱工藝上進行了交流,進一步促進了這項工藝技藝的發展。
文房四寶
文房就是書房。舊時把書房中使用的筆、墨、紙、硯4種文具稱為文房四寶。這4種文具最負盛名的有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徽州的徽墨、安徽宣州的宣紙、廣東端州的端硯。
文房四寶
毛筆,為我國所特有,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商代已有原始的筆,春秋時期已能製造毛筆。河南信陽長台關、湖南長沙的春秋戰國楚墓中,就有優質的兔箭毛做成的毛筆。湖筆因發源於浙江湖州善璉鎮而得名。湖筆用杭嘉湖平原出產的羊毛,每隻羊隻選二三兩,經過72道工序製成。它以選料嚴格、製作精良享有盛譽。毫鋒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為世人所喜愛。
墨,據目前所知,最早的煙墨是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的。這時的墨沒有製成錠,而隻做成小圓塊,因此不能用手直接拿著在硯台上研,必須用研石壓著來研。出土的秦、西漢的硯都附有研石。東漢墨的形狀從圓塊改進成墨錠,可直接用手拿著研。從此,研石就漸漸絕跡了。徽墨產生於安徽徽州的歙縣、休寧一帶。製墨始於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父子避亂江南時,改進易水製墨法,製成“新安香墨”,其特色是“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舐筆不膠,香味濃鬱,豐肌膩理”,馳名中外。徽墨被李後主稱之為“天下冠”。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20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為了取得蠶絲,把煮沸過的蠶繭放在蘆席上,再浸入水中,用棍棒打,分離出一絲絲的長纖維。將蠶絲晾幹收貯後,蘆席上還往往黏留下一層薄薄碎絲絨。人們將這層薄絨絲揭下來包東西,後來,有人將這種薄物再搗爛,把搗爛的漿撈起來鋪平曬幹,用它來寫文字。西漢時期已製成植物纖維紙。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州府(今涇縣)而得名。起於唐初,曆代相沿。初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宋、元以後又用楮、桑、竹、麻,後擴大到十幾種。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墨韻層次清晰,可經久不壞。善於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別開生麵。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宣紙被喻為“瑩潤如玉”、“冰翼凝霜”、“滑如春冰密如繭”等,人們稱讚它為“紙中之王”、“紙壽千年”。
硯,在我國的曆史極為悠久。1980年我國在陝西臨潼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一塊石硯上麵還蓋有石蓋,掀開石蓋,硯石凹處有隻石質磨棒。這一發現證明我國製作和使用石硯的曆史早在古秦以前。端硯是我國著名傳統實用工藝美術品之一。廣東省端州(今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早在6500年前,即為端硯產地。端州之石屬水成岩,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當時的端州以硯為業者占全城人數的一半。端硯為曆史文人讚賞,譽為“群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