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主要創立者。在位23年,年號貞觀,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
武德九年(626年)6月4日,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被李淵立為太子。同年8月,李淵又把帝位傳給他,自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為唐太宗之後,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麵都進行整頓和改革,奠定了立國規模。
唐太宗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健全“三省六部”製,發展科舉,設立各級學校,注意選拔人才和考察吏治。頒布《唐律》,減輕刑罰,清理刑獄,廢除一些苛法。經濟方麵,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規定役期最高限度和不奪農時的原則,推行以庸代役法。此外,還獎勵開荒,興修水利,以便農業生產迅速恢複和發展。軍事方麵,改革府兵製,抵禦突厥和吐穀渾的侵犯,打敗西突厥,將唐朝版圖延伸到今新疆一帶地方。對各民族地方政權,實行羈縻政策,主張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文化方麵,設史館修六朝國史。廣泛尋訪和整理全國圖籍,命魏征、孔穎達等人編撰《群書治要》、《五經正義》等書,繁榮學術文化。
總之,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唐朝的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社會秩序由大亂走向大治,文治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唐朝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繁榮和文明昌盛的封建國家之一,堪稱封建社會的“盛世”。所以,封建史學家都把這一時期稱譽為“貞觀之治”。
貞觀時期的政治、經濟成就,是隋末農民大起義迫使唐初的統治者部分地調整了封建生產關係的結果。當然,唐太宗個人的曆史作用,也是不應否認的。
隋末農民起義爆發於隋朝還處於強盛的時期,而又推翻了這個強盛王朝的事實,使唐太宗感到震驚。他認識到人民群眾真有翻天覆地的力量,要使唐朝免蹈亡隋的覆轍,對人民的剝削必須有所節製。不可“竭澤而漁”,特別是徭役不可太重。
基於這種認識,唐太宗實行了體恤民瘼,減輕賦役,關心生產,緩和階級、民族矛盾,崇尚節儉的政策。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於用人,還要能納諫。為此,他十分重視對於官吏的任用和廣泛聽取意見。
種種利民措施的實行才導致了“貞觀盛世”的最終出現,也使得唐太宗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而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