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後,我國的曆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麵。到了後周(951~960年)的時候,周世宗柴榮任趙匡胤為殿前都宋太祖趙匡胤點檢,統領精銳的禁軍,執掌後周的軍事大權。959年,周世宗死,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960年元旦,鎮、定二州謊報遼和北漢兵南犯,後周朝廷命趙匡胤率禁軍出城抵抗。趙率兵出京師(開封),行軍至城北20裏的陳橋驛,其弟趙匡義和軍中諸將把皇帝的黃袍加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當皇帝。
趙匡胤立即率兵回京師,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在宮中做內應,於是,趙匡胤輕而易舉地奪取了皇權。因為趙原是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他把新建立的王朝叫“宋”。仍建都開封(又稱汴梁、汴京、東京)。這就是曆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宋太祖)當上皇帝以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對擁立有功的後周將領予以重用,任命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同領禁軍。而對領兵在外,反對他篡權的後周將領,如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等,趙匡胤派兵前去鎮壓。960年11月,李筠、李重進相繼敗亡。趙匡胤鞏固了自己在原先後周範圍內的統治地位。但是,趙匡胤還是臥不安寢。他深感五代以來朝代的更替,都是軍事力量支配的結果,政權往往隨軍權的得失而轉移。他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皇位的。怎樣防止類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發生,確保自己和宋王朝長治久安呢?他思慮再三的結果,認為必須收回兵權。
961年,他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統領禁軍的兵權,並不再設立統領禁軍的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對石守信等有特殊功勞的人,他不便於直接下令罷免,便在961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宴請石守信等高級將領。席間,趙匡胤對他們說:“都靠了你們,我才有今天。但做皇帝也很艱難,倒不如當節度使快活。我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說:“大局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說:“你們固然沒有異心,但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人嚇得滿身大汗,涕泣叩頭,第二天便稱病辭職。趙匡胤順水推舟,接受他們的辭呈,解除了他們的兵權,派他們出任已成虛銜的節度使。這就是曆史上的“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從高級將領手中收回兵權以後,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首先是加強中央的禁軍,把禁軍中的老弱淘汰,選各州的勇壯兵士充實禁軍,使禁軍兵員增加到193000(當時全國兵員隻有378000)。禁軍由皇帝直接調遣、指揮。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指定將帥統領,並由皇帝製定作戰方略,指示將領執行。駐守地方的廂兵,其精銳已被選拔到禁軍,剩下的多係老弱,又不再訓練,隻服雜役,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地方上不能再擁兵割據。派出的禁軍,定期輪換,家屬留在京師,形同人質。禁軍軍官提升,調離原來隊伍,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免互相串通謀反。各州府派文官掌權,地方兵權也歸各州管,這樣,各地由武將擔任的節度使,便成了沒有兵權的光杆司令。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趙匡胤的統治地位。
宋太祖大權在握以後,就開始了他的統一大業。963年,他先派兵滅了荊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976年,吳越王臣服宋朝,泉州節度使歸附。這一年趙匡胤病死。他基本上完成了統一的事業,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這是曆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