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建文時,推行了一係列有利生產的措施,社會經濟得以恢複發展,刺激了對國外物資的需求,一是人民需要日常生活用品,如染料、胡椒等;二是官僚貴族、皇宮內院需要外洋珠寶、香料,珍禽異獸,滿足其奢侈生活欲望。再者明成祖奪了帝位,要借“耀兵異域”,在外洋擴大政治影響,以顯示他的才能和威望,達到進一步鞏固、強化他對國內統治的目的。鄭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7次下西洋的。
隨鄭和出海的人員中,有大量“官校”、“旗軍”,純粹是用於壯大聲勢,起自衛作用。船隊隻在舊港和錫蘭山,發生了一點武裝衝突。“寶船”上滿載金銀、綢緞,瓷器等珍貴貨物。鄭和每至一地,就宣揚中國皇帝的威德,表示與各國通好的意願,約請各國派遣使臣來中國,然後進行貿易。由於要“示中國富強”,故而貿易時鄭和表現了一種“天朝上國”使者慷慨大方的氣度,氣氛也很和平友好。
鄭和航海表明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最先進的造船業、航海設備和航行技術。鄭和的航海比西方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菲律賓早116年。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