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 / 1)

奧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住在裏海東南岸的呼羅珊一帶,13世紀時,因受蒙古西征的壓力,輾轉西遷,至小亞依附於塞爾柱突厥國家分裂後的魯姆蘇丹國。1242年,魯姆蘇丹國在蒙古的侵襲下瓦解。而這支土耳其人在奧斯曼(1282~1326年在位)的率領下,力量逐漸強大,於1300年開始自稱“愛米爾”(酋長),並宣布其領地為獨立的公國。1301年奧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1326年,又從拜占庭手中奪得了布魯薩城,並以此定為首都。從此,人們便稱這個國家為奧斯曼國家,稱這支土耳其人為奧斯曼土耳其人。

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統治時期(1326~1359年),土耳其人建立了包括正規步兵和正規騎兵的常備軍,還有由各部落組成的非正規的後備軍。常備軍訓練嚴格,戰鬥力強,烏爾汗依靠這支部隊,後來在對外擴張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階級,一開始就把侵略的矛頭指向衰弱不堪的拜占庭。1331年奧斯曼擊傷拜占庭的皇帝,奪取尼西亞城,隨之把拜占庭的勢力完全逐出小亞細亞。烏爾汗還利用了拜占庭王位內訌之機插足歐洲。135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加裏波裏,以此作為進攻巴爾幹的橋頭堡。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時期(1359-1389年),便自稱蘇丹,開始依靠強大的武力,大舉進犯巴爾幹。同時,一批又一批的土耳其人,因不堪新興的帖木兒帝國的壓力,也源源不斷地渡海定居巴爾幹。1362年,土耳其人占領了亞德裏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內地的聯係,並把首都遷至此地,改名為愛德爾納,從此拜占庭首都陷於孤立。1371年,土耳其軍隊在馬裏乍河附近打敗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瓦拉幾亞和匈牙利的聯軍。1389年,科索沃戰役則為土耳其力圖控製整個巴爾幹地區打開了道路。1396年,尼科堡之戰,土耳其又打敗了匈牙利、波蘭以及英、法、德等國聯軍,使歐洲為之震驚。

但到15世紀初,由於帖木兒帝國對小亞的進攻,加之土耳其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王位的鬥爭,造成了土耳其帝國的一度衰落,才推遲了這個帝國繼續對外侵略擴張的意圖。

土耳其國力的恢複是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統治的時期(1451~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決定對拜占庭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他親率20萬大軍,300艘戰船,分成水陸兩路,圍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方麵雖組織抵抗,但由於力量懸殊,前後經過53天的激戰,5月29日,這個曆史名城終於陷落於土耳其人之手。拜占庭帝國滅亡了,奧斯曼帝國再遷都至此,並改名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征服拜占庭之後,繼續對外擴張。1461年滅小亞北部的特拉布鬆國,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1479年又占領阿爾巴尼亞。此外,土耳其人還確立了對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在克裏米亞,他們還占領了熱那亞人在裏海地區的殖民地及重要商業城市卡發,並迫使克裏米亞汗稱臣納貢。雅典公國和愛琴海中的一些島嶼也被他們奪得。

16世紀時,奧斯曼土耳其繼續向東西兩方麵擴張。蘇丹塞裏姆一世統治時期(1512~1520年),伊朗被擊敗,埃及被滅亡,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麥加、麥地那等城市都相繼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塞裏姆一世曾自稱是“兩個聖城(即麥加和麥地那)的仆人”,成為伊斯蘭教諸國的宗教領袖。到蘇丹蘇裏曼一世統治時期(1520~1566年),向西直取貝爾格萊德(1521年),陷布達,圍維也納(1529年),在歐洲勢力擴張到多瑙河中遊一帶。向東他還派兵攻下巴格達,占領兩河流域,吞並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部分地區。在非洲,這時的土耳其還占領了的黎波裏(1536年)、阿爾吉利亞(1529年)。後來又占領突尼斯(1574年)。

總之,到16世紀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已囊括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統治過的大部分地區,形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軍事封建帝國。蘇裏曼一世在位時,是這個帝國的鼎盛時期,所以他曾被尊為“大帝”。

奧斯曼帝國在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疆域遼闊,曾繼承、傳播和發展了阿拉伯的科學和文化。但長期的侵略戰爭,不僅給被侵略地區的人民帶來災難,而且也給土耳其人民帶來困苦。1571年,蘇丹塞裏姆二世(1566~1574年)在繼續向地中海擴張中,於勒頒多海戰,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擊敗。此後這個帝國便開始逐漸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