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大西洋和英國遙遙相對的美國,最初是英國的殖民地。1606年的聖誕節,有個叫克裏斯托弗·紐波特的英國人率領3艘船和120名移民,沿著當年哥倫布走過的航線向美洲進發。到1607年初,他們在詹姆士河口建立了第一個英國殖民地弗吉尼亞。13年後,一批流亡在荷蘭的英國清教徒為了逃避本國政府的迫害,搭乘一艘名叫“五月花號”的船,來到了北美。他們以波士頓為中心,又建立了一個殖民地馬薩諸塞。當時這個地方天氣寒冷、一片荒涼。新來的移民們赤手空拳,缺衣少糧,大家依靠集體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終於度過了嚴寒、饑餓的冬天,在荒漠的土地上紮下了根。
這以後的100多年中,英國人在北美一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它們是: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康涅狄格、羅德艾蘭、紐約、新澤西、特拉華、新罕布什爾、賓夕法尼亞、馬裏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這13個殖民地都由英國人管理。到了18世紀後半期,英國和美洲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加深了。殖民地的居民,無論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還是商人、產業主和知識分子,都對英國人的蠻橫和壓榨憤憤不平。
時間久了,殖民地人民忍無可忍,感到隻有起來反抗,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才是出路。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經濟利益,喚醒了他們的民族意識,使他們團結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美利堅民族。於是,“自由之子社”、“通訊委員會”等秘密組織在各地相繼出現了;抵製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甚至武裝反抗的事件一起接著一起。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的英國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了一個消息:在波士頓附近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傳下命令,派軍隊前往搜查,沒收這些軍火。兩天以後,一支由800名士兵組成的英軍,由指揮官史密斯率領,連夜出發了。第二天淩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還有6英裏的小村莊——列克星敦。
列克星敦哨兵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忽然,他們發現在村外的草地上有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顯然。這是要阻擊英軍。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是列克星敦的民兵。他十分驚訝:這些民兵怎麼這樣快就知道了英軍要來討伐呢?他哪裏知道,“通訊委員會”的偵察人員得到情報後,早已飛馬急馳把消息報告給了列克星敦的民兵。列克星敦是通往康科德的必經之路,這兩個地方的民兵已經聯合起來了。
史密斯下令開火,民兵們立刻還擊,槍聲震響在列克星敦的上空。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第一仗,由這個英雄的小村莊民兵們打響了。幾分鍾以後,槍聲逐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加上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有8位戰士獻出了生命。
史密斯初戰得手,非常得意。他指揮英軍進入村莊,大肆搜捕,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革命者。這夥殖民軍又集合起來,直奔康科德。
康科德鎮外有一條河,地勢比較險要。英軍到了鎮口,隻見家家關門閉戶,鎮上十分清靜。史密斯猜測軍火可能已經分散轉移了,就下令搜查。士兵們跑遍了全鎮,結果,除了糟蹋了倉庫裏的一些麵粉,砸壞了8個鐵炮的炮栓,放火燒了一堆木頭以外,一無所獲。
就在他下令返回波士頓的時候,鎮外傳來一陣喊殺聲,喊聲中還夾雜著清脆的槍聲。原來,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經聚集在一起,向這裏奔來。上午9點多鍾,三四百名民兵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四麵八方,從籬笆後麵、灌木叢中、房屋頂上,射出了一排排槍彈,打得英軍措手不及,不斷有人中彈倒地。當英軍舉槍還擊的時候,卻找不到民兵們的人影。因為民兵在樹林裏邊走邊打,能主動出擊,而不被敵人發覺。英軍狼狽逃到了列克星敦。在這裏,每一間房屋,每一堵牆,都是複仇者的掩體,英軍再次受到這個小村莊民兵的阻擊。
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的敗兵救出了包圍圈。這一仗,英軍死傷240多人。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戰鬥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幾天以後,波士頓就陷入了民兵的包圍之中,紐約等地也成立了遊擊隊。緊接著,各地的遊擊隊聯合起來,攻占了一些大據點。到了5月份,在第二屆大陸會議(就是美洲大陸各英屬殖民地代表大會。第一次大陸會議是在1774年9月召開的)上,代表們決定組織自己的軍隊並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後來,每當美國人民慶祝獨立戰爭勝利的時候,誰也不會忘記,正是列克星敦的民兵們,為這個偉大民族奠定了獨立的第一塊基石。正因為如此,列克星敦成為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被人們讚譽為“美國自由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