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獄高100英尺(1英尺=03048米),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麵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藥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封建製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裏。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製王朝的象征。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封建製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嚐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僧侶和貴族。僧侶是當時法國封建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隻占全國總人口的1%。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也因為政治上沒有權力而受到欺壓。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製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已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隻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裏。
“到巴士底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麵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封建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裏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衝在前麵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隻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鏽的古炮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沒有炮手,隻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鬥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裏,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彌漫,磚屑紛飛。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衝了進去。
攻占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製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製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