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這個名字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多山之國”。海地物產豐富,尤其盛產甘蔗,然而,地方雖富,卻被殖民者所控製著。海地島於1492年為哥倫布發現,隨即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697年,海地島的西部轉歸法國所有,東部仍屬於西班牙。法國人稱這個島為聖多明各,西班牙人仍稱它為小西班牙。西班牙殖民者對島上印第安人實行極其殘忍的種族滅絕政策。到16世紀30年代,島上原有的十多萬印第安人幾乎全部被消滅了。海地是黑奴的地獄。白人奴隸主視黑奴如同牛馬,任意鞭打、斷手、割耳、絞死、火焚。在法律上,黑白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受到殖民者的嚴格限製和歧視,例如禁止他們穿與白人相同的衣服,禁止他們戴寶石、乘馬車,禁止他們在軍隊和政府機關中供職,甚至不準去巴黎旅行。
因此,一向受到最殘酷的壓迫的奴隸每隔五年到十年就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起義或暴動,並組成名叫“馬隆”的遊擊隊在深山中長期堅持鬥爭,以致殖民者不得不哀歎自己“簡直是在火藥桶上走路”。
美國獨立戰爭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對海地人民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有許多海地黑人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有少數海地黑白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留學法國,受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熏陶。美國和法國革命提出的自由、人權平等、人民有權反抗壓迫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大大激發海地人民的革命覺悟,促進了海地黑人奴隸革命的爆發。
杜桑·盧維杜爾
1790年,在文森特·奧赫的領導下爆發了第一次自由有色人種的武裝起義。由於起義隻是孤立行動,很快被鎮壓下去。
1791年8月22日夜,海地自由有色人種以擊鼓為號再次發動了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有大批黑人奴隸參加。奴隸們燒毀種植園,頓時1200個咖啡場和200個蔗糖場火光衝天,他們搜捕十惡不赦的奴隸主,給以嚴厲的懲罰,僅起義的頭兩個月就有2000名白人殖民者被殺。奴隸起義的領導人是舉世聞名的傑出的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杜桑原是奴隸出身的馬車夫,年輕時讀過啟蒙學者的著作,革命鬥爭把他鍛煉成為具有軍事才能的起義軍領導者。在杜桑的領導下,起義隊伍所向披靡,頑強地堅持鬥爭,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首先趕走西班牙殖民者,接著又在1798年10月迫使英國撤走它全部的侵略軍。到這時候,忙於歐洲戰爭的法國無法再進行幹預,杜桑所率領的起義隊伍事實上已經控製了整個海地島的局勢。
1801年,杜桑把西班牙人從海地島的東部清除了出去,解放了整個島嶼。接著,他頒布了憲法,大力發展經濟,鞏固新建立的革命政權。杜桑被推為終身執政者。
海地人民的勝利,使拿破侖大為恐慌。拿破侖久已夢想以海地為跳板,建立一個美洲帝國,現在看到黑人起義打亂了他的計劃,惱羞成怒,悍然在1802年派他的妹夫黎克勒將軍率領54艘戰艦、近3萬人的龐大遠征軍,橫渡大西洋去海地鎮壓革命。對此,杜桑·盧維杜爾向海地人民發出號召:“上帝給了我們自由,法國人就沒有權利把它搶走。我們要把城市燒光,把糧食毀掉,用大炮把道路轟斷,在井水裏下毒,讓白人看看他們到這兒來一手造成的地獄。”在幾個月的激烈戰鬥中,由於黑人浴血奮戰,法國侵略軍一籌莫展,連吃敗仗。黎克勒在戰場上不能取勝,就運用詭計,借談判的機會逮捕了杜桑·盧維杜爾,加上鐐銬,押送法國。1803年4月7日,杜桑病死於獄中。
杜桑·盧維杜爾的被捕和犧牲激起了海地人民更大的反抗。全體黑人在杜桑的戰友戴沙林等統率下,繼續頑強戰鬥。由於黑人的誓死抵抗和熱帶黃熱病的侵襲,法國侵略軍損失慘重。海地成了埋葬拿破侖侵略軍的墳場。海地人民繼承了杜桑的遺誌,與法國殖民者戰鬥到底,打死打傷敵人35000人,黎克勒將軍本人也被黃熱病所吞噬。法國艦隊最後載著8000老弱殘兵駛離該島,途中又全部被英國海軍俘虜,法國殖民軍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1803年11月,通過《獨立宣言》,它宣布:“聖多明各宣布獨立了,我們恢複了我們原有的尊嚴,維護了我們的權利,我們宣誓,永遠不把我們的權利委棄給任何強國”。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正式宣布獨立,並恢複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
海地革命是拉丁美洲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它第一次廢除了黑奴製度,第一次依靠黑人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自由,第一次建立黑人共和國。它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革命的帷幕,為拉丁美洲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事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