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改造工業生產技術的浪潮,使機器勞動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製代替了手工工場製,人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國產生,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產生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英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之後,政局安定,資本家可安心從事各種經濟活動,並可運用政權來加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他們通過議會立法加速圈地運動的進行,迫使農民變成雇傭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勞動者。同時還加強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從而積累了巨額資金,使英國首先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即大量資本積聚在少數資本家手中,並且少數資本家擁有大量的自由雇傭勞動力。加上英國手工工場已高度發展,分工精密,各種生產工序已簡化到能使用機械來代替手工勞動。當時牛頓的力學、布萊克的熱力學等自然科學也能為技術革新提供理論基礎。因此,工業革命的條件已具備。另一方麵,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勞動產品已供不應求,技術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進行。
工業革命開始於蒸汽機的使用。早於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速度加快而引起了“棉花荒”。為此,很多人試圖革新紡紗機。首先獲成功的是織工哈格裏夫斯,他於1765年設計了一個同時能帶動8個紡錠的手搖紡紗機,以後改進為同時能紡100根紗線的紡紗機,並命名為珍妮紡紗機。
1769年,阿克萊特把木匠赫斯發明的水力紡紗機竊為己有,並於1771年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個紡紗機廠,利用水力推動機器旋轉。
紡紗技術的突破,推動著織布技術的改進。1785年牧師卡特萊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提高功率40倍,大規模的織布工廠也出現了。
然而這種織布機以水力為動力,工廠隻能沿河而建,且受季節變化的限製。因此,急需發明一種在任何地方都能裝置完善的發動機。1769年瓦特在前人發明的基礎上試製成功第一台蒸汽機,1782年又把單式運動改變為旋轉運動式的聯動式蒸汽機。並很快運用於生產中,1784年第一座采用瓦特蒸汽機的紗廠建成。接著其他工業部門也相繼采用蒸汽機。從而推動了一切部門的機械化。由於有了強大的原動力,工廠紛紛建立起來,並形成了工廠林立的城市。蒸汽機的出現是這次工業革命中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環節,人們甚至以蒸汽機的運用作為這次技術革命的代表,稱之為“蒸汽時代”。
一個工業部門的技術革新,必然推動著其他工業部門的革新。毛、絲等紡織部門也實行了機械化。化學、采煤、冶鐵也隨之發展起來,采煤使用了各種機械,冶煉鐵礦改用煤來代替木炭作燃料,並設計了煤炭煉鐵爐。
隨著工業品生產的增多,簡陋的交通工具已無法承擔日益繁重的運輸任務,交通運輸業必須革新。1815年發明了耐久鋪路法,常年使用的馬路修築起來了。運河也開鑿出來了。運輸工具也有許多發明:1807年富爾頓製造出以蒸汽為動力的輪船並於1819年成功地橫渡大西洋。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火車機車,1830年曼徹斯特至利物浦客運鐵路通車,從此,陸路交通進入了“鐵路時代”。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具機器日益複雜多樣,它的各部件精確度要求日益嚴格,手工製造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於是機器製造工業便適時地建立起來了。至此,工業中的技術革命便宣告完成。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驅,它從18世紀60年代起至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止,完成了工業革命。隨後法、德、美、俄、日都在19世紀相繼發生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使整個生產體係日益具有社會化的規模,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還改變了經濟地理麵貌,令從前荒涼的地方興建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