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年代,歐洲爆發了一場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遍及許多國家,是世界近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場革命,曆史上稱為“1848年歐洲革命”。
1848年革命首先是從法國開始的。當時的法國的七月王朝越來越不得人心,資產階級要求改革選舉製度,以求加強自己的地位;工人和勞動人民則不斷罷工,反對暴政,也反對資本家降低工資。而國王路易·菲力普拒絕一切變革,終於使各種矛盾激化。1848年2月,群眾遊行示威轉變成武裝起義,路易·菲力普逃往英國,七月王朝被推翻。不久,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總統。
1848法國2月革命
法國革命很快就波及歐洲各國。8月初,德國普魯士邦的首府柏林,籠罩著異常熱烈而又緊張的氣氛。工人和手工業者們,城市居民和學生們,都自發地聚集起來,議論著從法國和德國各地傳來的消息。
大家議論著,不約而同地開始了遊行。一支支隊伍、一處處集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8月13日以後,從鄰近的奧地利(當時是屬於德國的一個帝國)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那裏的人民舉行起義,把反動政府推翻了。這使得柏林的群眾情緒達到了高潮,整個城市都沸騰起來。參加集會的人向普魯士國王提出請願,要求廢除封建等級和特權,一切公民在政治上平等,召開由人民代表組成的全德議會,商討統一德國的問題。
這些要求不隻是柏林人民的願望,也是全體普魯士人民和全體德意誌人民的願望。從中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到19世紀40年代,全國總共有30多個邦國。各個邦國各自為政,大大小小的君主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壓迫。人民沒有基本的自由,各種進步思想都要遭到鎮壓,每一本書、每一份報,甚至每一首詩都要經過檢查才能出版。這種情況妨礙了德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包括工人、農民和資產階級在內的德國人都不滿意,他們要求實行民主,統一德國。
可是,普魯士的國王威廉四世非常留戀專製製度,根本不想做任何改革。普魯士是德國最大最強的邦國,所以威廉四世的態度在大小君主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次柏林人民的請願,自然使威廉四世很惱火。他決定動用武力,給群眾一個下馬威。
8月16日這天,一隊政府軍氣勢洶洶地開進了柏林。他們見到遊行和集會的群眾,就開槍射擊起來。群眾被激怒了。大家赤手空拳地衝上前去,和反動軍隊展開了搏鬥。很多人被當場打死打傷。和威廉四世的願望相反,血腥的鎮壓沒有把群眾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憤怒。示威遊行的規模更大了。眼看著一場革命就要開始。
威廉四世
威廉四世這才發了慌。他連忙假惺惺地向群眾表示,要廢除新聞檢查製度,也準備召開議會,製定憲法。資產階級對國王的這些保證感到滿足,他們認為革命已經完成了。然而,工人和廣大群眾不滿意,因為國王沒有答應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改善他們的生活,也不準備把鎮壓群眾的軍隊撤出柏林。於是,他們仍然堅持著鬥爭。
8月18日,王宮周圍人山人海。群眾把威廉四世包圍在王宮裏,要求立即撤退軍隊。威廉四世惱羞成怒,命令軍隊再次開槍。柏林群眾忍無可忍,立刻舉行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憤怒的群眾拿起了各種武器,工人們修築了街壘,起義軍從四麵八方向市中心進攻。威廉四世慌忙調來1萬多名士兵和幾十門大炮,攻打工人的街壘,可是都失敗了。柏林的大街小巷,樓房院落,到處是起義者的喊聲,全市人民都支持起義的工人們。
激戰了一天一夜,起義群眾取得了勝利。政府軍被打得狼狽不堪。威廉四世這才不得不宣布,隻要群眾退出街壘,就把軍隊撤出柏林。然而群眾沒有受騙,繼續進行戰鬥,並且準備向王宮發起進攻。
威廉四世在王宮裏坐立不安。正在這時候,他得到報告說,有一些士兵正在準備掉轉槍口,支持革命。他更著急了。在人民的革命麵前,這個頑固的專製君主,不得不認輸了。他當眾發表了告市民書,表示願意停戰,撤走軍隊,並立即召開議會,改組政府。
群眾當場命令威廉四世向被他殺害的烈士致哀。當一副副躺著死難者遺體的擔架在他麵前高高舉起的時候,群眾就憤怒地高喊:“脫下你的帽子,敬禮!”麵色蒼白的威廉四世隻得照辦,他的手腳一直在不停地顫抖著。
柏林8月起義的勝利鼓舞了全德國的人民,從此,轟轟烈烈的德國革命展開了。雖然後來由於封建勢力的陰謀勾結和資產階級的叛變,它沒有取得成功,但是仍然給了反動統治沉重的打擊。
在這前後的時間裏,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國都發生了反對封建專製的革命。它們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有利於資本主義在歐洲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