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的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在孔子的時代,“學在官府”是當時的教育製度。在封建等級製度下,隻有貴族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平民百姓普遍都是文盲水平,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條件。孔子認為這樣不妥,許多平民天性聰穎,有求學之心,他們不應該被排斥在教育之外。所以,孔子興辦私學,想以一己之力讓窮苦人家的孩子都獲得學習的機會。這也能讓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知道和接受。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也就是說,教育沒有門檻,不分高低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能成為儒生,輔佐君王,報效祖國。據說,門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學生,也有平民學生。孔子開萬世之師表,門人弟子之多,分布之廣,可謂桃李滿天下。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冉雍(yōng),他出身貧寒,父母都是下等人。據說,當時孔子辦私學很有名氣,又不收學費,沒有門檻。冉雍的後母聽說了,就把冉雍送給孔子當學生。可是,那些貴族子弟看冉雍身份低微,覺得冉雍不配跟他們一起求學,所以都有意要欺負他。冉雍心裏明白,卻事事忍讓,仁義做人。孔子看在眼裏,有一天對弟子說:“冉雍這個人,別看他出身貧賤,卻是個人才,可以擔任一方長官。”可見,孔子看中冉雍的能力,也不輕視他,還公開袒護他。之後,就再也沒有弟子敢看不起冉雍了。像這樣表現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儒家主張天道是最大最高尚的道義,也說天人合一,認為人隻要經過後天不斷的修養磨礪,也能也達到天的高度。孟子說“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之趨善,如水之就下”,人性本善,完全可以依靠後天的教育成德成聖。荀子也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要成為諸如大禹這樣的聖人,不是不可能,在於後天的教育。程朱理學強人人都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要靠經過好的教育的人來建設。這些都是有教無類的表現。古往今來,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被後人無數次地闡述和修改,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特色。在現代,教育的普及化大概也是孔子主張的一種發展了。
當然,就今天的中國而言,有教無類被賦予時代內涵。“擴大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終生教育,全民教育,這些都是有教無類的具體表現。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公民個人,有教無類都滲透其中。一個民主的國家,一定是人人平等的,一定是有教無類的。有教無類,是公民的權利,也是民主最好的體現和彰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