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動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僅獸類就有400多種。在種類繁多的動物中,有些還是舉世公認的珍稀動物,要問在這些舉世公認的珍稀動物中哪種動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大熊貓。大熊貓的存活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至少在300萬年前已經形成現在的模樣了。它曾經在地球上分布很廣,和凶猛的劍齒象是同時代的動物。後來,地球的氣候越來越冷,進入了“第四紀冰川”時期,許多動植物都被凍死和餓死了,劍齒象就是這個時期滅絕的,可是唯有大熊貓卻躲進了食物較多、避風而又與外界隔絕的高山深穀裏去,頑強地活了下來。幾百萬年來許多動物都在不斷地進化,與原樣相比早已麵目全非了,可是熊貓卻幾乎沒有變化,成為動物界的“遺老”和珍貴的“活化石”了。
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說起大熊貓,首先要為它正名。有關資料表明,動物學界的人士於1869年才發現大熊貓,大約過了70年,人們才第一次捕捉到熊貓。1869年,法國的一位傳教士戴維來到中國。這年3月在四省寶興縣的一戶農民家裏看到一張獸皮,這張皮上隻有黑白兩色的毛。10餘天後這位農民又捕回一隻動物,這隻動物的皮與那張皮完全一樣,除了四腳、耳朵、眼圈周圍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維就確認它是熊屬中的一個新種。此後不久,他在公開自己的新發現時將這種動物定名為黑白熊。
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這種熊的標本在重慶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為“貓熊”。展出時標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寫的,寫做“貓熊”。但是當時漢字是由上往下直書,寫滿一行再往左寫,參觀者拘於習慣,將字從右往左讀,於是“貓熊”就被讀成了“熊貓”。此後又有一種香煙命名為“熊貓牌”香煙,對“熊貓”的稱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約定俗成的緣故,我國的動物學家也就把它定名為“熊貓”了。又由於它形體肥大,在“熊貓”二字前麵又加了個“大”字。“大熊貓”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經沒有人再堅持叫它“大貓熊”了。
作為珍稀動物,大熊貓“稀”在哪裏呢?大熊貓獨產於我國,在世界上除了我國有野生大熊貓外,隻有極少數幾個國家的大型動物園裏飼養著一兩隻大熊貓,而這些被珍養在動物園中的大熊貓還都是我國作為“國禮”贈送去的。從棲息地看,大熊貓主要分布於川西北的深山密林裏。此外,隻有陝西、甘肅的個別縣境內有零星的大熊貓了。據專家們估算,所有這些地方棲息的大熊貓,總數也隻在1000隻左右。
“物以稀為貴”,大熊貓的數量為什麼這麼稀少呢?這與它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征相關。大熊貓性情孤獨、不喜群居,喜歡獨處,獨來獨往是它的生活習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貓在產仔後,對幼仔大約也隻帶領上一年左右的時間,母子也就不再結伴而居了。隻有在繁殖期到來時,它們才會去尋找異性夥伴。然而,大熊貓發情期極短,一隻成年大熊貓每年也就幾天的時間。雄性、雌性大熊貓發情期不盡相同,而它的擇偶性又很強,從不隨意結交異性夥伴。此外,雌性大熊貓每胎隻產一至二仔,而它又隻具備喂養一個小仔的能力,以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使大熊貓極為稀有了。
大熊貓因為其數量的“稀”,而顯得“珍貴”,但是更重要的不隻在數量“稀”,而在其品種“珍”。大熊貓是一種當今動物世界中留存著的極少數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種,動物學界因此稱它為動物中的“活化石”。據對大熊貓的化石進行測定,可以推斷大約1200萬年前大熊貓就在地球上出現了,但是體型比現在的大熊貓小,到300萬年前的更新紀中期才有個頭較大的大熊貓。這與當時地球上氣候濕潤,能給大熊貓提供豐富的食物密切相關。在那時大熊貓的分布麵比現在廣得多。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陝西、山西等地都有過大熊貓的足跡。由於氣候的變遷,植被的變化,尤其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把大熊貓最終擠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條高山峽穀之中。然而曆經千萬年的變化,大熊貓還是幸存下來了,除了形體的變化外,它的身體內部結構幾乎沒有變化,而與之同時代的巨齒虎、猛瑪等早就從地球上絕跡了。“動物的活化石”的美稱,對於大熊貓來說,那是當之無愧的了。正是由於大熊貓的無可比擬的珍稀,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1961年選定大熊貓作為該會的會徽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