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智慧與謀略 九、方寸之間天地寬(1 / 2)

第三編 智慧與謀略 九、方寸之間天地寬

仁人之間都是把是非曲直的道理相互講明,無理的服從有理的,無知的服從有知的,理屈辭窮的應該服輸,聽到善言應該同意,何故會互相為敵呢?

——《墨子·非儒下》語譯

凡事隻講爭先,不講禮讓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狹窄擁擠的城門前和人挨人行進的葬禮中。

——《墨子·經說上》語譯

1.一讓值千金

讓是一種美德。掌握了讓的方法和要訣,知道何時該讓何時不該讓,就稱得上是一個智者了。

古人說,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真可謂一讓值千金。

下棋時讓對方兩子,是高手之舉;打球時不計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風範。讓,意味著一種實力、一種信心、一種大將風度。

走路時讓同伴先行,吃飯時讓客人上坐,分東西時讓同事先得,乘車時給老人小孩讓個座。讓給社會帶來一種溫情文明的氛圍,給人與人之間增添了一份寬厚和期待。

生活中的許多矛盾、紛爭、毆鬥,常與未掌握讓的藝術相關。有時因一句話不慎,便打得頭破血流,甚至丟了性命,的確不夠明智。生活中缺少讓,便隻剩下魯莽和野蠻。

有理的人才有資格言讓,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得理且饒人。真理在握,就大可不必氣勢洶洶;心平氣靜,更能以理服人。

無理取鬧,鬧不過自認倒黴,那不叫讓,而是本該受罰。

有理的畏畏縮縮,無理的反而振振有詞,以至善惡不分,黑白顛倒,壞人得誌,好人遭殃,這不叫讓,而是軟弱可欺。

讓是一種策略。

對方錯了,不要一棍子打死,給對方一個認識錯誤的機會,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就是計巧。

軍事上講“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敵進我退,敵住我擾,敵退我追”;講“迂回包抄”;講“故意留下一個破綻、拍馬便走”。這就是讓的辯證法。

讓的實質即為退一步,進兩步。

2.情感錯誤

人有可能犯各種錯誤,都不可怕,都可以改正。惟獨情感上的錯誤不能犯,犯了就很難改正。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多時候就是針對情感上的失誤而說的。

隨時隨地,哪怕隻是一個閃念,隻是一時的誘惑,隻是一個貌似美好的欲望,往往就會使人因此失去許多珍貴的情感,失去那一份與生俱來的純真和善良,失去許多親人和朋友的關懷和信任。追念呀,悔恨呀,歎息呀,一切的一切,都無濟於事。

愛是高貴至尊的,容不得傷害。

打三仗勝兩仗,可以說是一個好將軍;踢三場球贏兩場,可以說是一支好球隊。但一個人有一次對愛人失去信約,還能說是一個好愛人嗎?

因此,當麵對情感上的誘惑的時候,當麵對物欲的挑逗的時候,一切“沒人知道”式的僥幸心理,一切“隻此一次,下不為例”式的自我解脫都是要不得的。這種自己原諒自己的心態決定了必然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當代人說起愛,總免不了帶上幾分挖苦嘲弄的成分,也就不怎麼計較犯情感上的錯誤,好像過去時代那麼神聖地看待愛是不夠瀟灑,好像曆史上那些至愛至美的故事再也激不起人們的興趣,這其實是現代人的悲哀。若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不遠的將來,我們將不得不咽下自釀的苦酒。

3.化 解

處世的竅門很多,化解是法門之一。

兩個人有了點小隔閡,化解了就如同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相親相愛如初。若不會化解,勢必怨恨加深,以至反目為仇,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國家與國家有了矛盾,要麼求同存異,相互諒解,增強信任,最終消除矛盾;要麼相互攻擊,衝突加劇,以至兵戎相見,到頭來兩敗俱傷。這就看會不會化解。俗話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關鍵就在一個“化”字。

楚國一心想攻打宋國,請來赫赫有名的公輸盤製造攻城的器械,妄圖將宋國占為己有。墨子聽說後晝夜兼程趕到楚國,向楚王和公輸盤苦口婆心,陳述利害。道理二人都服了,但已準備就緒,不比試一番楚王到底不甘心。於是墨子與公輸盤打了一場模擬戰爭,公輸盤攻城的法術用盡,墨子守城的辦法還有餘。楚王隻好自認倒黴。

墨子是一個化解的高手,他一生化解了諸侯國之間無數次的矛盾衝突,使無數的黎民百姓免遭戰亂之苦。

會化解的人,能將敵人變成朋友,不會化解的人,卻將朋友推到敵對的一方。

化解之法,首先是講明道理。道理有千條萬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兼相愛的道理,相互友愛相互得利,互相傷害都得不到好處,即使一時得到一點眼前利益,最終也是得不償失。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他;有利於別人,別人就會有利於他;恨別人,別人就會恨他;害別人,別人就會害他。這樣看來,還是相愛的好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