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禮教殺人(1 / 2)

十四、禮教殺人

儒家實行厚葬,居喪時間長,做幾層的套棺,做很多衣服、被子,送殯像搬家一樣;三年服喪期內哭哭啼啼,別人扶著才能站起來,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聽不見聲音,眼睛看不見東西。這足以喪亡天下。

按照喪禮,國君、父母、妻子、長子死了,要服喪三年;伯父、叔父、兄弟死了,要服喪一年;族人死了,要服喪五個月;姑、姊、舅、甥死了,都有幾個月的喪期。這些都是應該廢止的。

——《墨子·公孟》語譯

1.孔子一語破天機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時,有一陣混得隻有野菜湯喝,非常狼狽。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孔子的弟子子路設法弄來了一頭小豬,蒸了給孔子吃,孔子不問清肉從何而來便大嚼起來。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用來換酒,孔子也不問酒從何來張口就飲。鼓吹禮教的祖師爺一點禮義廉恥的影兒都沒有了。

後來孔子到了魯國,魯哀公久聞其大名,待為坐上賓。在魯哀公的歡迎宴上,筵席擺得不端正孔子不坐,割下的肉不方正孔子不吃。

子路頗為驚詫,上前問道:

“先生為什麼跟在陳、蔡時的態度相反呀?”

孔子說:

“過來,讓我告訴你。從前我們是苟且偷生,現在我們則是要獲取道義。”

饑餓困逼之時,則不惜妄取以求活命,禮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到了飽食有餘之際,禮節規矩就來了。

如果禮義隻在不饑不寒、生活富足的情況下才適用,那麼,這種禮義就該打個問號了。要麼是禮義本身是虛偽的,要麼鼓吹禮義的人是虛偽的。

2.死者與生者

生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人都難免一死。

對每一個人來說,生是短暫的,死才是永恒。

死者死了,活著的人該怎麼辦?

一種是更加健康、積極地生活,以絢爛多彩的人生來祭奠死者的亡靈。這樣,死者的生命在生者身上得到了延續,代代相承,所謂曆史和民族就是這樣形成的。

祭奠死者,不僅是緬懷,而且是使生者更有生的勇氣。

戰時,前麵的戰友倒下了,隻會激起後麵的戰士更勇猛地衝上前去。所以說,死不僅是肉體的消亡,它是為生者鋪平前進的道路。

即使是非正常的死亡,如意外災禍、自殺等,也能夠帶給生者以提醒和反思。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要防患和警惕的。

另一種是不管情不情願,樂不樂意,整日價為死者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人生道路從此蒙上陰影,從此失去許多選擇的自由。死者死了,生者也因此而進入半死不活的狀態。

為失去親人、朋友而悲痛,這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成為對人的一種要求和規範,並由此而製訂出一整套禮節和儀式,則是一種罪惡。

最極端的就是君王或大臣死了,用活生生的生命(有的還是兒童!)去殉葬,為公開殺人找了一個最無恥的借口。

其次就是丈夫死了,號召女人守寡,最好是跟著去死,被稱為烈女,樹碑立傳以留後世。殺人不用自己動手,其手段更為卑劣狡猾。

再次是久喪,國君或長輩死了,三年五載,大臣不理政務,農人不事農活,學子不讀書修業,生命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死人奪去了一大部分。

儒家在中國盛行幾千年,有利有弊,鼓吹禮教則為弊端之首。

墨子反儒,重在反這些戕害人性的僵死的教條。

3.厚葬:害己又害人

人難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但無論是泰山鴻毛,死後卻沒有兩樣,都是化作一股輕煙,一堆骨灰。人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這是自然之理。

但有些人卻不信這個,偏偏要與自然規律較勁兒,總想長生不老、不死,所以中國古代煉丹術特別發達,尋求長生不老的人也特別多。實在抗不過死,怎麼辦?那就搞厚葬,活著用不盡,死了帶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