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尚賢重才(2 / 2)

“這話怎講?”

田饒說:“大王經常看見雞吧!雞頭戴冠,有文;腳長距,有武;敵在前敢鬥叫做勇;奪到食物相互叫喚叫做仁;天天啼明從不誤時叫做信。雞雖然五德俱全,大王卻一日三餐殺雞下酒,從不把它放在心上。再說大雁吧,千裏飛來,在大王禦花園池塘歇腳,吃盡大王養的魚蝦,糟蹋百姓種的稻穀,它是一德也不具備,可大王卻那樣喜歡大雁,不準人們射殺。這是什麼緣故?因為大雁來得遠,比較稀罕,雞離得近,見慣不愛了。”

魯哀公所為,若是個別現象,倒也罷了;若有一種類似的社會風氣,隻圖虛名不重實際,那麼禍害就大了。

3.長處與短處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老鼠掉進了一隻木桶裏,怎麼也爬不出來,急得“吱吱”直叫;大象走過來,見老鼠可憐,將長鼻子伸進桶裏去,輕輕一帶,就把老鼠救了出來。

老鼠感恩戴德,再三表示要報答大象。

大象樂了。小小的老鼠能報答我什麼?

不久,大象在森林裏中了埋伏,被獵人預先準備好的繩索捆了個結結實實,動彈不得。大象感到末日來臨,伏在地上痛哭起來。

這時,老鼠趕來了。他爬上大象的背部,咬掉了繩索,救出了大象。老鼠終於實現了它的諾言。

大象身高鼻長的長處,此刻卻成了它的短處,無論如何也解不開身上的繩索;老鼠個小嘴尖的短處,此刻卻成了它的長處,咬斷繩索易如反掌。

因有某種長處,使一個人成為人才,而這一特長,往往又是短處所在。

長處愈長,往往短處愈短。這雖不算規律,但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張飛勇猛無比,嫉惡如仇,卻粗心魯莽,容易好心辦壞事;關羽重情重義,為人忠誠可信,但有時卻失去了界限,分不清敵我。

短處,也就是缺陷。四平八穩,沒有缺陷的人,便不可能是才華出眾的人。良弓難拉,卻射得遠;良馬難駕,卻跑得快。人才優點突出,則有可能缺點也突出。會繡花寫字的人,卻不會帶兵打仗;會經營賺錢的人,卻不知如何做官。善於用人者,就是善於寬容、化解對方缺陷的人,此所謂揚長避短。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即缺陷,有長就有短。明白了這一點,求全責備的事就會減少許多。

4.人才即憑借

南方有一種名叫鷦的鳥,用羽毛做窠,還用發絲編織起來,但卻把它托在蘆葦穗上麵。大風一來,蘆葦被吹斷了,鳥巢隨之掉了下來,鳥蛋打破了,小鳥也跌死了。鳥巢並不是不牢固,而是所托的蘆葦太脆弱了。

西方有一種叫射幹的植物,莖隻有四寸長,但由於生長在高山上,又麵臨七十丈的深淵,遠望過去高不可攀。植物本身並不長,這是因為生長在高山上的緣故啊!

這是荀子講的一則故事。他想說明一個道理:人的聰明才智,是靠學習得來的。

墨子講過許多抵禦侵略、守城禦敵的戰術,無一不是借助武器、屏障等來實現。如,用“技機”投擲,拔掉敵人爬城工具,用火把、開水淩迫敵人,用點燃的竹“”從城上往下罩敵人,用沙石打敵人的頭等。

有詩雲: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人才即憑借。這個道理值得想有所作為的人們三思。

5.滿招損

驕傲的人最容易出差錯。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瞻仰魯桓公宗廟,在案桌上發現一隻形狀古怪的酒壺。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麼酒器?”

守廟人道:“是君王放在座位的右邊作為銘誌用的酒壺。”

“啊,我知道它的用處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快取清水來,灌進這口酒壺裏。”

弟子舀來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壺,大家都屏息靜氣地看著。隻見水注入不多時,壺身開始傾斜了;接著當水達到壺腰時,酒壺卻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繼續灌,水剛滿到壺口,酒壺就砰的一聲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齊抬頭看孔子。孔子拍手歎道:“對啊,世上哪有滿而不倒的事啊!”

子路問:“老師,請問這個酒壺虛則傾,中則正,滿則倒,其中可有道理?”

孔子回答說:“當然有。做人的道理也同這隻酒壺一樣,聰明博學,要看到自己愚笨無知的一麵;功高蓋世,要懂得謙虛禮讓;勇敢英武,要當作還有怯弱;富庶強盛,要注意勤儉節約。”

宇宙無限,世界廣大,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麵前,驕傲自滿隻能顯示其淺薄無知。然而人又特別易犯驕傲自滿的毛病,因而常常提醒自己就顯得不可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