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追求真理 十八、求真
辯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區別,審察治亂的規律,辨明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決斷利害,解決疑惑。於是,要探討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分析、比較各種不同的言論。用概念來反映事物,用判斷來表達思想,用推論來揭示原因。
——《墨子·小取》語譯
求白馬,牽來了小白駒,卻說沒有求得,這裏“求”沒有錯,但“說”是錯誤的。至於緣木求魚,當然得不到魚,這個“求”才真正是錯誤的。
——《墨子·大取》語譯
1.從勤學中求真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人相處,別人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孔子的勤學是有名的,他“入太廟,每事問”,倡導求學要“不恥下問”。但他的為學大都在人倫道德一類,很少過問自然之理,且有些清高的架子。
墨子在孔子之後,年輕時潛心研習過孔子的學問。墨子出道時,孔子已經是一個大名人了。因而,墨子算得上是孔子的學生一輩。
墨子在勤學方麵是聽了孔子的話的。一次墨子出遊衛國,車廂裏堆滿了書,他的學生弦唐子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問道:
“先生帶了這麼多的書,為的是什麼?”
墨子說:
“從前周公旦做宰相,早晨讀書一百篇,晚上會見七十士,……現在我既不當官,又不種田,豈敢廢書不觀!”
大凡成事業者也常是勤學者,勤學者方式相同,用心各異。
一種是圖謀個人的飛黃騰達。有一則古訓告誡後人要努力學習,麵授機宜似地說:“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赤裸裸地暴露出讀書學習極端自私的目的。
現代社會中為考試而勤學的現象比比皆是,或為了晉升某一檔次的職稱,或為了換取某一級別的“烏紗”,或為了“跳槽”謀一份清閑的差事。這種“勤學”,不僅與知識無涉,與社會無益,且養成了人投機取巧、偷奸耍滑、弄虛作假的惡習,成為現代社會蔑視道德修養和科學精神的一大公害。
另一種是探尋自然的道理和做人的法則,真正從勤學中求實、求知、求真。
現代人是有幸的。前人為我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知識,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掌握許多自然之理,懂得許多處世的方略。我們也許絲毫不懂動力原理,卻可以舒舒服服地乘飛機坐火車;我們從來就沒去過南極,卻知道那個地方冰天雪地,冷得夠嗆;我們見了人就知道握手問候,說聲“你好”。這些都受惠於我們的前人。
現代人又是不幸的。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在人類已有的知識積累中,過時的無用的東西愈來愈多,人類麵臨著“知識垃圾”的包圍,被這些垃圾引入歧途,而離世界的本真愈來愈遠。
因而,單純的機械的書本學習,即使是頭懸梁、錐刺股,也不能算勤學,而隻是偷懶。從前人的書本裏找捷徑,圖方便,所獲得的人生感受和真知灼見,畢竟是很有限的。
一個聰明的現代勤學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學習的時機,都可以增長新知。大街上豎起了廣告牌,知道又出現了新產品;買回一輛自行車,自己也成了一名修理工;遇到一個迷路的小孩,想方設法把他送回家……當他以整個社會為課堂勤學不輟時,他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這種人與那些急功近利、撈取個人好處的人完全不同。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炊壺裏的開水掀翻了壺蓋,母雞如何孵出小雞,太陽為何總是從東邊出來。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他們探尋真理的途徑和方法。
2.從推理中求真
推理,是人進入社會、學會思考關鍵的一步。
《晏子春秋》中有一則故事,深得推理之妙。
一次,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酒過三巡,隻見兩個小官捆著一名犯人走進大廳。楚王故作驚訝地站起來問道:
“你們綁的是何人?”
小官稟報:
“是齊國人,是個小偷。”
楚王轉過頭看著晏子說:
“哦,是你們齊國人,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嗎?”
晏子站起身,打了一個流傳甚廣的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