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追求真理 十八、求真(2 / 3)

“我聽說,桔子生在江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葉子雖很相似,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生長在齊國,從來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卻會偷,請問,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偷呢?”

楚王玩了一點文字遊戲,想占晏子一點便宜,沒想到晏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推理出一個令楚王無言以對的結論。

推理能給人帶來真知,帶來機敏和智慧,也可能帶來荒謬和錯誤。

小孩玩火燙了手,旁的小朋友便都不敢玩火了。盡管他們並沒有被燙的直感,但夥伴的失手給了他們一個提醒:那東西拿不得。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推理。

當對岸冒出青煙,岸這邊的人馬上會說:對岸有火。這是經驗讓人形成的推理。因為煙是火所生,火因煙而顯。

我們說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中間經曆了古人、新人等幾個階段,然後才有人類曆史,怎麼知道的?通過一些考古文獻推論而來的。

個人局限於親知,永遠隻能是井底之蛙;人類局限於親知,永遠隻能在原地踏步。

推理就是聯係,就是想象,就是運動。

推理顯出人的邏輯性,沒有邏輯,便是雜亂無章,就像一堆雜草一樣,誰也弄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譬如,所謂愛人,必須是普遍地愛所有的人才可以算是愛人。所謂不愛人,卻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不愛才算是不愛人。

這話怎麼講?

第一句前提是肯定的,結論也是肯定的;第二句前提是肯定的,結論卻是否定的。人世間相親相愛,應不分貧富貴賤,但對於凶敵敗類,卻不必放在愛的行列中,不愛凶敵敗類,不能算是不愛人。

又譬如,不是沒有安身之處,而是我不能有苟且偷安之心;不是沒有富足的財物,而是我不能滋生滿足的念頭。

這話怎麼講?

這兩句都是並列選擇句,用“而是”來表示對後者的推崇和選擇。安身之處是有的,但心不能偷安;財物是有的,但不能滿足,由此生發出一種不斷進取,永不苟且的奮鬥精神。

從一般人類生活常識,到高精尖的現代科學技術,到人世間各種深邃的人生哲理,體係龐雜的哲學與宗教,都需要闡發和解說,而這,就是從推理中求真的全部奧秘。

3.從比照中求真

宇宙洪荒,世間萬物,人類都能夠認識和把握,靠的是對照和比較。

地球自轉一周24小時,公轉一周365天,是與月亮、太陽的比較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沒有月亮、太陽,人類可能就是另一種樣子了。

我們說航天飛機、宇宙飛船快,說黃牛拉車、蝸牛爬樹慢,也是比較出來的,航天飛機與黃牛可以比,一切運動物體都可以比。

因而,古往今來,人們對比照有許多獨到的認識。譬如: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向先進看齊。比學趕幫超。等等。

世界處於一種二級對應的模式之中,大與小、多與少、長與短、粗與細、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正與反、陰與陽……無不以比為前提,又以比為結果。

大千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及人世間玄妙的處世哲理無不蘊藏在比照之中,或從比照中生發出來。

落一葉而知秋。是說見到一片枯黃的樹葉落下來,便知道秋天就要來臨了。這是從與過去的經驗比照中得出的結論。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得失。常言道,曆史是一麵鏡子。就是說以過去的事件為參照物,可以使今天的事情做得更好一點,人更聰明一點,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在祖先的英靈麵前,我們會油然而生一種情懷:華夏後裔,炎黃子孫,我們難道不應該比我們的先人幹得更出色一些嗎?

然而,比照卻因人而異。體育比賽、文藝比賽、技能比賽等各樣形式的比,與現代社會須臾不可分離。比賽酗酒、比賽罵人乃至比賽燒錢,則活顯出某些人的荒唐和可悲。可見,比字裏麵大有學問。

左鄰右舍,單位同事,低頭不見抬頭見,是最直接的比較對象。他提了副處,而我才是正科;他家買了空調器,我家沒有;他比我少讀兩年書,卻比我有錢得多。這樣一比,心裏就失去了平衡,感到世道不公,生出許多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