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追求真理 十八、求真(3 / 3)

同在一個班級念書,他考了滿分,而我卻隻得了80分;同是辦公司,這家公司贏利頗豐,那家公司卻連連虧損;同是一種政策,有的地方經濟發達,有的地方貧窮落後。這是為什麼?如此一比,就比出一些幹勁。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即為比能激起人的上進心。

比照的要訣在於:社會在對比觀照中得以互相認識,個人在比較思考中確立正確的位置。在比照中求真才是比的目的,盲目地攀比和仿效則是比較的誤區。

自己幹了壞事,犯了紀律,追究起來,則說:別人幹得,我怎麼幹不得?這種心態,貌似尋求公平,實則自我開脫,是理屈心虛的表現。

有人搞文學成了名人,有人從商賺了大錢。於是便招來許多犯紅眼病的人,跟在後麵躍躍欲試,以為一走紅就是名人了,下海淘金就可以挖到金礦。這是一種極端浮躁、失衡的心態。因為,這種人好像在作比較,很會趕浪潮,但卻把該比照的地方都忽略了。你有搞文學的稟賦、氣質和才華嗎?你懂得商務活動的一般常識嗎?你有在商海中沉浮的思想準備嗎?你具備那些成功者的意誌力和聰明氣嗎?那麼,當經過這一番冷靜的比較和思考後,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切莫誌不專一,這山望著那山高。

有為的人,從比照中認知自然和社會,獲得真知。這種人是真正的聰明人。

無聊的人,在比照中空擲荒蕪的歲月,以排遣靈魂的空虛。這種人是十足的傻瓜。

4.從懷疑中求真

人人都想獲得智慧,但智慧從哪裏來則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智慧來源於不迷信、不盲從,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

懷疑便是求取智慧獲得真知的一種方式。

懷疑不是疑心重重,優柔寡斷。懷疑作為一種智慧是指人的思辨能力。有思辨就會有懷疑,有懷疑就會產生出智慧,有智慧思辨能力就會更上一層台階。

哲人墨子的一生就是從懷疑中求真的一生。他早年學的是儒家的那一套,但他沒有像孟夫子那樣對孔丘老兒頂禮膜拜,而是對這位老先生的許多學說(如厚葬久喪、重君輕民等)產生了懷疑和反感,因而智慧倍增,獨創出彪炳千秋的墨家之學。墨子比孟子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更富有懷疑精神。

從懷疑中求真有四種情境。

一、親身所見時存疑。耳熟能詳、耳聞目睹的周邊事物最容易使人忽略,但這卻是懷疑的開始。太陽落月亮升,太陽西下水往東流;人渴了想喝,餓了想吃;人生下來時不會說話,老了卻白頭發、鬆牙齒、瞎眼睛。這些現象盡人皆知,常常因習以為常而不為人關注,其實大自然和人體生命的奧秘就隱含其間,多一份懷疑就多一份對生命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和了解。

二、因事思考時存疑。生活中許多事情都需要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便能獲得許多真知。這些真知並非坐在屋裏冥思苦想,隨時隨地,都可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惑、有所得。舉起來輕鬆,放下去沉重,因為舉起來的是羽毛而放下去的是石頭;往左走行不通,朝右走暢通無阻,因為左邊是高山而右邊是平川;跑起來不快,坐著不動的反而快,因為跑步靠的是人力,坐著的卻是車子。

三、偶遇觸發時存疑。兩人正在一起飲酒,卻突然打起來了,這是為什麼?要麼是飲酒過量,亂了方寸;要麼是意見不合,由對罵而至毆打;要麼是突然發現對方的秘密,相互爭奪。遇到突發的情況,多考慮一下各種可能的原因,就會變得聰明起來,知道如何去應對緊急情況。

四、過往之事存疑。過分迷信自己的經驗是人常犯的錯誤,經驗是對過去時間的一種認識,經驗中摻雜著各種假象和偽飾,對經驗的懷疑就是反思。經驗貌似智慧,其實是偽裝的智慧。反思才是真正的智慧。每個人都能保證自己所作所為一貫正確嗎?去年冬天未下雪今年冬天也就一定不會有雪嗎?一個人過去品行不端今後也就一定會道德敗壞嗎?可見,經驗不能取代新的思考,過去的方法未必能解決新出現的問題,智慧人生,就在於從懷疑、反思中求得新知、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