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視角的奧秘(1 / 2)

二十、視角的奧秘

木頭和夜晚哪個長?

智謀和粟米哪種多?

官爵、雙親、品行、物價,哪項貴?

由此可見,異類事物是不能相比的。

——《墨子·經說下》語譯

兩個事物名稱必定不同,叫二異;整體與部分不互相牽連附屬,叫不體異;大家不在同一處所,叫不合異;沒有相同因素的一類,叫不類異。

——《墨子·經說上》語譯

1.爭 論

人世間的爭吵、論辯、商榷大都是不必要的。

然而人們卻樂此不疲,爭得不亦樂乎。魯蠻之人一句話不對勁就可以動拳頭,操“家夥”;文雅之士則在暗中使絆子,在紙上打筆墨官司。

生活中的爭吵叫“口角”,報刊上的爭吵叫“商榷”,大都不明不白,沒有爭出一個所以然。

《列子》中,以“兩小兒辯日”來嘲笑孔聖人,其實也是誇大了爭論的效用。

孔子去東方講學,看見路旁有兩個小孩在激烈地爭論,便下了馬車,上去看個究竟。小孩子看見孔子來了,都搶著告訴他,一個小孩說:“太陽早晨離人近,中午離人遠。”

“不對!”另一個小孩急著說:“應該是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嚷道:“你錯了,你沒看見?太陽出來的時候足足有車輪那樣大,到了中午,卻隻有菜盤那樣大了,這不是近大遠小的緣故嗎?”

“你才錯了!”另一個小孩說:“早上天氣涼颼颼的,中午卻熱得像在湯鍋裏,這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

兩小孩請孔子作裁判,孔子抓了半天後腦勺也答不出來。兩小孩拍著手笑道:“誰說你什麼都懂啊!”

孔老先生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並不因是小孩兒而胡說一氣,不失其聖人風采。兩個小孩兒的辯論各執一詞,一個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是從觸覺來判斷,假如變換一下角度,都從視覺或都從觸覺來判斷,論辯還會有嗎?

爭論自然消失,但問題並未解決。

爭論若成了變換角度的遊戲,這種爭論就毫無意義。

人們在爭論中耗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即使一時爭得個頭彩,最終也將歸於沉寂。

爭論多半不是為了弄清是非,而是為了賭氣。對方說:“好”,我就說“壞”,然後去找“壞”的理由;對方說“壞”,我就說“好”,然後去找“好”的理由。如此爭論,無補於事情的清白,卻能將事情弄得麵目全非。

2.仰視與俯視

自然現象中,仰視見其下部,俯視見其上部,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離得愈遠則物體愈小。從地麵上看飛機,飛機小得像一隻鷹;從飛機上看地下,高樓大廈也隻有火柴盒般大小,人形跟螞蟻差不多了。

生活現象則不同。人看人,仰視則見其大,俯視則見其小。仰視時自己站得低,看到旁人的腳尖就像見到一塊巨石;俯視時自己站得高,高大魁梧的漢子在自己腳下不如三歲的孩子。

在權貴富豪麵前仰視,在殘疾人和乞丐麵前俯視。這種改變,人幾乎學都不用學。

奉旨出朝,地動山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怎麼這麼厲害?

朝廷命宮,持皇帝手諭,乃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百姓隻要聽到一聲鑼響,趕緊閃開一條道,有誰敢阻攔?黎民百姓對朝廷是仰視,朝廷對百姓則是俯視。

清朝最末的一位皇帝,曾在當代被改造成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換了一個角度看他,罩在皇帝頭上的神聖光環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皇帝有什麼了不起,跟凡夫俗子,村婦野男不是一樣嗎?

然而,這個俯仰之間的變化花了幾千年時間才換過來。

有句名言:偉人之所以看起來偉大,是因為我們跪著,站起來吧!

俯視以自傲,仰視以自卑,是人常犯的毛病。人可貴的是平視。

3.平視最難

生活中平等太少,平視也就頗不容易。

有句罵人的話說:把你當人你不會做人。被罵者固然卑微無能,罵者盛氣淩人,也實在可惡。

做人是自己的權利,不存在別人要你做或不要你做的問題。把別人當人本屬平常,不值得誇耀;不把別人當人,更是毫無道理。

4.角 度

人站在同一位置,早晨的太陽照過來,人影拉得老長老長,到了中午,人影就龜縮到了腳下,下午,又朝另一個方向延伸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