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邏輯的悖謬
故、理、類三樣東西完全具備了,然後判斷足以產生。判斷是由“故”(根據、理由)產生,由“理”(思路、條理)呈現,由“類”(所涉及的事物的界限和範圍)推演的。形成判斷如果不明白產生的理由,就是荒謬的。人沒有道路就無處可走,雖有強壯的肢體,如果不明白所走的路,那他將很快地受困。
有名不一定有實,有實不一定有名。
——《墨子·大取》語譯
1.知 識
什麼是知識?
墨子認為,知識由七個方麵組成,即:
聞知:由傳授得來的知識。如學生上學獲得的書本知識。
說知:不受時空阻礙而推論出來的知識。如八月十五月兒圓,因以前每個八月十五是這樣,推知今後也是如此。
親知:由親身經驗和觀察得來的知識。如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戰爭經驗。
以上三者為知識的來源。
知名:用來表示事物的名稱。
知實:用來表達某一事物的實質。
知合:名和實的相互符合。
知為:把握了事物並立誌去實行。
以上四者為知識的體係及其實踐意義。以“知為”作結,說明知識離不開實踐,離不開人們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活動,這是極其寶貴的思想。
知此七者,便可以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2.卜卦先生的荒唐
墨子往北去齊國,遇到一個卜卦先生。卜卦先生說:
“天帝今天在北方殺死黑龍,你的臉色這麼黑,不能去北方。”
墨子不聽,繼續北上,到了淄水,過不了河而返回來。卜卦先生說:
“我告訴過你,北方不能去。怎麼樣?”
墨子反駁道:
“淄水南麵的人不能渡河北上,淄水北麵的人不能渡河南下,他們的臉色有黑的,有白的,為什麼都不能順利渡河呢?”
卜卦先生無言。
墨子又說:
“天帝甲乙日在東方殺青龍,丙丁日在南方殺赤龍,庚辛日在西方殺白龍,壬癸日在北方殺黑龍,如果聽你的話,那就是禁止天下人往來了。”
人心是不可違的,假借天意而辜負人心,那怎麼能行得通呢!
3.所答非所問
有人問:“這根樹幹有多長?”
回答說:“這棵樹長得很長,比那一棵要長得多。”
有人問:“你知道騾子是什麼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