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說:“知道,騾子比羊要大得多,跑起來沒有馬快。”
有人問:“天還會下雨嗎?”
回答說:“天下雨後會出現彩虹,彩虹是天神在河裏喝水,此時別出門,別過河,小心虹舔你的額頭。”
這叫做所答非所問。
答問者的愚鈍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類似答問者式的愚鈍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間宮是位著名的教師,成名前曾向一位禪師請求個別指導,後者教他參悟隻手之聲。他集中精神專注於隻手之聲,但他的老師對他說:“你用功不夠。你太執著於飲食財貨和隻手之聲了,不如死了的好,那倒可以解決問題。”
間宮再度叩見老師,後者再度叫他舉示隻手之聲,他立即倒在地上,猶如死了一般。
“你死是死了,”他的老師說:“但畢竟如何是隻手之聲?”
“我還沒參破。”間宮抬頭答道。
“死人不說話,”他的老師說道,“出去!”
間宮未能弄明白老師的用意,表麵上在回答,實質上沒有摸著邊兒。
有位領導很賞識一位屬下,想讓這位屬下接自己的班,讓他好好地幹幾件事,樹立自己的威信。屬下便在領導不在場時,以領導的口吻教訓他的同事,生怕旁人不知道他將是領導的接班人。結果同事們很討厭他,領導見狀,隻好打消了培養他的念頭。
這位屬下不理解領導的良苦用心,他以行動作出的回答,自然不是領導想看到的。
語言上的答非所問源於這個人邏輯上的混亂,頭腦不清楚;而思想上的答非所問則說明這個人不明事理,缺乏悟性。
還有種類型的答非所問,不是不知道該怎樣回答,而是故意不正麵回答,留下破綻,引問者上鉤。
國王對聰明人說:
“聽說你很聰明,我未能親眼見到。我現在坐在寶座上,你若能讓我從這寶座上走下來,我才能相信你的聰明。”
聰明人想了想,說:
“我確實想不出辦法能讓陛下從寶座上走下來,但若陛下站在下麵,我卻可以讓您走到寶座上去。”
“真的?”國王說著就走了下來。他想看看聰明人究竟用什麼辦法能讓他走上去。
“哈哈,陛下不是已經走下來了嗎?”聰明人說。
在這裏,回答者的智慧已經超出了提問者,他以巧妙的回答由被動變為主動,將提問者反推到被問的位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