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攻伐與誅討(1 / 2)

二十三、攻伐與誅討

子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語

現今天下能共同認為是“義”的,是聖王的法則。天下的諸侯,大多以強力攻伐兼並,則隻是有譽義的虛名,與實際的“義”背道而馳了,譬如瞎子與正常人,一同能叫出黑白的名稱,卻不能分辨那個物體,那麼難道能叫有分別嗎?所以古時候的聰明人為天下圖謀,必須考慮那事是否合乎義,而後才去做它。行義而動,則號令不疑而速通於天下。

順從天意民願,反對攻伐,是智者之道。

——《墨子·非攻(下)》語譯

1.可遇不可求

古時候,周文王受封於岐周。斷長接短,有百裏之地,與他的百姓相互愛戴,共同謀利益。得利就分享,因此近處的人安心受他管理,遠處的人向往他的德行。聽說過文王的人,都趕來投奔他。疲弱無力、四肢不便的人,聚在一起盼望他。說:“怎樣才能使文王的領地延伸到我們這裏,我們也得到好處,豈不是也和文王的國民一樣了嗎?”因此,天帝鬼神使文王富足,諸侯親附他,百姓親近他,賢士歸向他。在他活著的時候,就統一了天下,成為諸侯的君王。

得大義者,沒有天下可得到天下;失大義者,擁有天下可失去天下。

得大義需終生努力,失大義卻隻須一瞬間。

在歌舞升平、花團錦簇之中追求大義,往往追求不到;在艱難困苦、刻苦自勵的過程中,大義卻不期而至。

大義從不欺人。

君主無道,天理即在綠林強盜之中;成人不慈,孩童也可仗劍走天下;社會紛亂汙濁,荒山野嶺的歸隱之人興許最能明察秋毫。

常言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意誌堅如鐵,度量寬似海。

不營營以苟且,不斤斤以計較,不戚戚以害人,以坦蕩正直之心,麵對紛繁世界的一切,大義便自在人心。

無論是人是妖,是陰是陽,是善是惡,是悲是喜。終將九九歸一,消失得無影無蹤。

惟有大義永存。

小義易得,大義難求。為何?

大義關涉國家民族利益,非開闊的胸襟、豐富的知識、嚴正的立場,不能明白社會發展的大勢,不能作出是非善惡的評判。井底之蛙,怎能知曉世界之大呢?

懂得大義,還需要有仁慈善良之心,對親戚朋友之外芸芸眾生有摯愛關懷的情懷。一個隻熱愛自己的人,一個極端的自私自利者,怎能明白天下興亡的大道理呢?

2.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殺掉一個人,叫做不義,必定有一種死罪了。假如按照這種解說類推,殺死十個人,有十倍不義,必然會有十層死罪了;殺死一百個人,有百倍不義,必然會有百層死罪了。對此,天下的君子都知曉並且非難他,稱他為不義。但是現今有人大規模攻打別國做出不義之事,卻不加以製止和反對,反而跟著讚譽他,稱之為義。實在是他們不懂得那是不義啊,所以還要把稱讚攻國的話記錄下來,留給後世。

假如他們懂得侵略是不仁義的,又有何臉麵把不義的事記下來傳給後代呢?

有一個人,看到少許黑色就說是黑的,看到很多黑色卻說是白的,那麼可以說此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分辨。嚐到少許苦味就說是苦的,嚐到很多苦味卻說是甜的,那麼可以認為此人不懂得甜和苦的分辨。

現在小範圍內做不到的事,就都知曉並非難他;大範圍內做進攻別國一類不仁義的事,卻不知其不對,反而跟著瞎起哄,稱之為義。這叫做不懂得義與不義的區別。

此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3.攻伐有罪論

有一些君王自恃強大,以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攻擊無罪的弱國,割刈其莊稼,砍伐其樹木,毀壞其城郭,填塞其溝池,奪殺其牲畜,燒毀其祖廟,刺殺其群眾,覆亡其老弱,遷走其寶器,等等。以強淩弱,使生靈塗炭,受害的不單是弱小的一方。攻伐的士兵迫於君王的意誌,不敢違抗,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