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好戰分子辯解說,士兵不力是因為未能籠絡住軍心,隻要民眾士卒心服口服,順從君王旨意,就能攻戰天下,誰敢不投降歸附啊!
這真是戰爭販子的謬論。
古時吳王闔閭教戰七年,士卒著甲執著兵器,奔走三百裏才停下歇息。他率軍進駐泣林,從冥隘的小路出兵,在柏舉大戰一場,攻入楚國都城郢,迫使宋國和魯國來朝見吳王。及至到了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齊國,駐屯在汶上,大戰於艾陵,把齊國人打得一敗塗地,退保泰山;向東攻打越國,渡過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守會稽。東方各個小部落沒有誰不投降歸附。得勝後,退兵回朝不犒賞陣亡將士遺孤,不施舍給眾百姓食物,自恃武力,誇大自己的功勞,稱揚自己的才誌,對訓練士卒也懈怠了。並建築姑蘇台,耗資甚巨,七年還未建成。到了這個地步,吳國人便有了離異疲敝之心。
越王勾踐看到吳國上下不相融洽,就發憤圖強,收集他的士卒起兵複仇,從吳都北郭攻入,奪取吳王乘坐的大船,圍困吳王王宮,吳國於是土崩瓦解。
從前晉國有六位將軍,其中沒有誰比智伯更強大的了。他以自己土地的廣大,人口的眾多,想要跟諸侯抗衡,以取得“英名”和攻戰的“功勳”。他指使他的文武心腹,比列其戰車船隻士卒,用以攻打中行氏並占有中行氏城郭。他認為自己謀略、實力足夠,又去攻打範氏並大敗之,合並三家於一體。智伯貪心不足,又在晉陽圍攻趙襄子。到了這個地方,激起了公憤。韓、魏二氏商議道:“古時說,唇亡而齒寒。趙氏若是早晨敗亡,我們將在黃昏時走他的老路;趙氏若在黃昏時敗亡,我們則將在翌晨跟上他的命運。古詩也寫道:“魚在水中不快快跑掉,到了陸地怎麼能逃得及呢?”
於是韓、魏、趙三家合謀,同心協力,韓魏兩家軍隊從外麵,趙氏軍隊從城內,合擊智伯,智伯大敗。
此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攻伐之罪,罪在無道、無義。
4.誅討有功論
有攻伐便有誅討。
誅討,是抵製攻伐的最直接的方式。攻伐即邪惡,誅討即正義。盡管在形式上相仿,都是訴諸武力,但性質上截然不同。
攻伐是顛倒黑白,強詞奪理;誅討是伸張正義,還曆史本來麵目。
誅討雖也要付出代價,但換來的是和平,鏟除的是戰爭的根源。
墨子舉例說明誅討有功。
古時候三苗大亂,民不聊生。古帝高陽於是給在玄宮的禹下達命令,大禹親自握著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討有苗。雷電震撼,有一尊神人麵鳥身,用手捧著圭玉侍立,挾箭急射有苗頭領。有苗軍大亂,一敗塗地。大禹戰勝三苗後,便劃分山川,分別物類,節製四方,於是黎民百姓安居樂業。
商湯驅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無道,導致寒暑雜至紊亂,五穀枯焦死去。湯於是奉上天之命,率領他的部隊誅討夏桀,夏桀的民眾也起而響應,歸附商湯。
到了商紂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時,於是又天下大亂。妖婦夜間出現,鬼怪夜間悲吟,有女子化為男子,天下了一場肉雨,荊棘生長在國都大道上,紂王更加驕橫放縱了。有隻赤鳥口中銜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廟上,說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討伐殷邦。”賢臣泰顛來投奔協助,黃河中浮出圖,地下冒出乘黃馬。
周武王即位後,夢見三位神人對他說:“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紂王沉緬於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於是決定替天行道,消滅紂王這個瘋子,反商為周。政教通達四方,天下太平。
依墨子之見,誅討之功,功在上天、鬼神和民眾。上符合上天的旨意,中符合鬼神的利益,下符合人民的心願。倘若當代人不拘泥於上天、鬼神之類代指的說法,那麼,就不難明白,為民眾的長遠利益而戰,就是誅討者最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