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懂跨界,你就隻能幹個小作坊
萬科入股徽商銀行;阿裏巴巴“娛樂寶”與《小時代4》《狼圖騰》等電影開展合作;百度“百發有戲”投資《黃金時代》等電影的成功眾籌;沒有互聯網基因的順豐從物流和線下虛擬體驗店逆向發力電子商務業務——2014年5月18日在全國70個城市高調開出518家“嘿客”,致力於“打造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bl}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所有的這些都是互聯網時代的跨界現象。供應鏈的垂直整合以及不同行業領域間的橫向擴張都可以看作是跨界的舉動。}/bl}
所謂的“跨界”,其背後其實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問題:到底是想做“生意的生意”,還是想做“人的生意”。如果做的是“生意的生意”,那麼所有的關注點都會在生意本身上;而做“人的生意”,就不僅要去做生意,還要關注生意背後的人。就像伏牛堂不僅賣米粉,還關注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在吃米粉,這群人除了吃米粉,他們穿什麼、用什麼、看什麼。}/bl}
因為同一個人對於不同消費需求、不同產品的選擇是多元化的,但是其定位、個性、特點一定是趨同的。跨界合作能把品牌和客戶的關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僅僅靠賣產品無法做到這一點。}/bl}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那些大公司跨界動作頻出的原因了,其實很簡單——顧客在哪兒,它們就去哪兒。}/bl}
從這個意義上說,跨界的終極境界,應該叫無界。}/bl}
在未來,跨界將成為各方轉型的主戰場。不懂跨界,不善跨界,那麼,你將麵臨的是四麵高高豎起的壁壘,最後無路而終。}/bl}
K歌也可以社交:“唱吧”重新定義KTV
2012年,一款全新的K歌軟件——“唱吧”風靡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此軟件不僅僅是用來K歌的,其核心依然是社交,在蘋果應用程序商店上線隻有5天,就占據了榜首,而且不僅僅是草根喜歡來“唱吧”一展歌喉,甚至很多明星也跑到“唱吧”來飆歌,而這有聲的宣傳,反過來又極大地增強了“唱吧”的影響力。一時間,對著手機唱歌成為一種時尚,而這款軟件的創始人就是陳華,一個重新定義了KTV的“70後”。鮮為人知的是,如此火熱的K歌軟件,竟然是陳華和他的團隊“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
陳華是廣東人,出生於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係。顯然,他在成功人士中是很年輕的。早在1999年,還在校園的陳華就成功地開發出紅火一時的搜索引擎天網FTP(文件傳輸協議),而有名的天網MAZE文件係統也是在他的帶領下完成的。可以說,他是互聯網行業中一員年輕的“老將”。2004年走出校園的陳華,先後任職於微軟研究院和阿裏巴巴,大公司的工作經曆開闊了他的視野,也鍛煉了他的職業技能。在成功地推出“唱吧”之前,他已經有過多次創業的經曆,熟悉互聯網發展史的人都會在其中發現他的名字,比如在2006年的時候,他曾經和朋友吳世春做搭檔,創立北京酷訊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年底離開酷訊。而“唱吧”的出現,讓業外人士也對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2011年2月,陳華離開了阿裏巴巴,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可是準備創業的陳華,此時還對自己要推出的產品沒有任何概念,也沒有團隊,隻是有一個基本的思路:移動加電子商務。這一思路就涵蓋了兩個最熱門的創業關鍵詞,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是因為陳華認為電子商務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而在2009年才第一次接觸智能手機的陳華,看到了“移動改變生活”的巨大商機。
陳華在搜索技術領域是傑出的,又在微軟和阿裏巴巴這樣的大公司磨煉過,還擁有一個巨大潛力的方向,這讓投資人十分信任陳華,並對其寄予厚望。陳華從眾多風投公司中選擇了藍馳創投。陳華開始打算在團購上下功夫,開發了一個和移動有關的團購產品,使用這款工具的用戶可以知道朋友在買什麼產品,可是上線之後進展緩慢,所以陳華果斷將其放棄了。
2011年7月,“最淘網”麵世,主打PC端(安裝在個人電腦上的應用程序客戶端)的優惠券業務。一段時間之後陳華發現,優惠券省下的那一點錢,根本吸引不到用戶的目光,所以陳華再次決定將其放棄。
雖然出師不利,連連受挫,可是陳華還是充滿了信心,而且野心還特別大——他的目標是讓自己的產品擁有一億的用戶,大有一種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勢。可是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就未必全都沉得住氣了,已經有一些成員離開了他的創業隊伍。其實,這也可以理解,搞了兩個產品都沒搞出什麼名堂來,誰敢保證明天就一定會有希望?就連陳華自己,其實也是常常睡不著覺,從他的臉上也能看出焦慮——他帶著兄弟們出來闖蕩,沒有給兄弟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這讓他覺得很內疚。
這時,團隊中有人提出了做歌曲共享的建議,戲劇性的是,這個提議開始並沒有受到重視,因為大家覺得這個想法簡直是匪夷所思,現在專業歌手在網絡上數也數不清,誰會去在意那些陌生的、不專業的草根們的聲音呢?
接著,無數的建議被提出,又無數次地被推翻,大家陷入了一個讓人崩潰的循環之中。但是有一點陳華是清楚地知道的,就是必須做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風起雲湧,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有了巨大的突破,傳統互聯網的蛋糕已經被大腕們分得差不多了,想要分一杯羹是難上加難。可是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會,團隊的分歧還是很大,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而陳華甚至提出了推出一個有聲微博,可以在上麵為粉絲唱歌或者講故事的提議,但也遭到了“無情”的否決。不過,此時方向總算是轉到唱歌方麵了。盡管陳華覺得走唱歌這個路子是可行的,可是團隊內部並不認可,在猶豫中,陳華果斷地下了決心,開始朝音樂這個方向發展。而此時,已經有團隊成員表示如果這個方向還是不靠譜,這個團隊就到了應該解散的時候了。可見,當時沒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陳華的這個團隊沒有一個人有過做音樂的經驗,甚至沒有一個人有一副好嗓子。
但既然做出了決定,陳華就於2012年全力以赴開始研發相關產品。工程師們為此也翻了無數的書籍,這款軟件終於成功出爐。可是出爐後要取一個響亮的名字也是很費腦筋的。大夥兒想了又想,覺得都不合適。最後還是陳華的妻子為它取了一個親切的名字:“唱吧”。這個詞含有豐富的意義,“吧”表示這是一個平台,就像酒吧、網吧一樣,而整體看起來“唱吧”這個詞又帶有強烈的鼓勵意味,有一種“甭管咱唱得好壞,先登台來一曲”的意味。陳華對此的定位是手機KTV,也就是拿著手機就可以K歌。他還有一個創意就是讓這款軟件像美圖秀秀一樣,通過一些技術處理,讓唱歌者的聲音更好聽。
陳華還力主將這款軟件與社交功能結合起來,使用戶之間可以對歌聲進行評論。這個十分高明的建議在當時卻有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是多此一舉,幹脆直接點個讚完事。而正是這個建議賦予了“唱吧”極其生動的特性,使它變得特別好玩。陳華很清楚年輕人的心理,自己的歌被別人點評,才會有動力再次上傳歌曲。後來,軟件又加入了上傳照片、圖片的創意。陳華及其團隊決定要讓“唱吧”支持微博、人人網等社交賬號登錄,而“唱吧”本身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登錄係統,這都是為了方便用戶們使用這款軟件。這樣,本來一款純粹的音樂軟件轉變成了社交工具,“唱歌加社交加照片”的完美模式就形成了。而且“唱吧”將會憑借社交賬號強大的“病毒式”傳播功能進行全方位的傳播。可以說,這些都為它後來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是前景真的那麼美好嗎?沒有人敢做這個保證。相反,任何一種產品的推出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是優質的產品。畢竟讓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唱歌並上傳隻是一個假設,人家為什麼要唱?唱完為什麼要傳到網上?傳到網上為什麼要評價別人的聲音?很多想法也許隻是這些既不懂音樂市場,也沒有音樂細胞的人的一廂情願罷了。也許,真的像之前的一位團隊隊友所說的那樣,這隻是團隊散夥之前最後的一次折騰罷了。
2012年4月底,“唱吧”的測試版上線,成績不錯。
2012年5月31日,“唱吧”正式上線,從構思到上線,僅僅兩個月而已。
“唱吧”上線當天,整個團隊的氣氛是極其緊張的。開始時沒有太大的動靜,那一刻大家很失望。可是幾個小時以後,服務器的癱瘓成了成功的鐵證,無數的下載請求、無數的用戶,讓整個團隊忙得不亦樂乎,但在那一瞬間,任何辛苦都已不再是辛苦!
無疑,“唱吧”爆紅!
“唱吧”上線僅僅三天,便進入應用程序商店排行榜的前十名,後來又成了第一,而這隻用了5天時間,此後占據前5名達3個月。千萬用戶加入進來,使“唱吧”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唱吧”最大的特點是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了一個高質量的嗓音,讓每個喜歡唱歌的人都有存在感與成就感。在“唱吧”的平台上,出現了很多的草根明星。而且,有一個意外收獲是《中國好聲音》的巨大影響力。之前“唱吧”與《中國好聲音》決定要合作時,沒有人知道這個節目後來會火遍全國,就像沒有人知道“唱吧”會火遍全國一樣,一個是網絡版的好聲音,一個是電視版的好聲音,兩個“奇跡”先後誕生。而陳華也認為自己的產品借了《中國好聲音》的“東風”。
“唱吧”的成功,不僅僅吸引了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也同樣吸引了很多明星參與進來,而明星的加入,反過來再次吸引了普通用戶。可以說,導致這樣持續性發展的,正是當初陳華強調的社交功能。
2013年,陳華受湖南衛視的邀請,去參加《天天向上》節目的錄製,借這個絕佳的宣傳平台,“唱吧”的用戶量繼續飛速增長。
陳華認為產品好固然重要,可是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而“唱吧”就是完美地借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典範。
目前,陳華的團隊也僅僅是十幾個人而已,用很少的人力就能做一件大事,這就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從屢屢受挫到成功,陳華可謂是感慨萬千。他覺得創業是激動人心的事,但不一定是很辛苦的事。
“唱吧”目前已經非常成功,陳華明白隻要搞好這一種產品,讓“唱吧”越來越好玩,始終有活力,就是最大的成功。他不打算去涉足其他的產品,因為他清楚,一個方向找對之後要做的事就是探索如何保持,而不是多多益善地去開發其他的產品。誰也無法預料哪天就出現一個後來居上者,這在互聯網領域已經是一種常態。陳華認為移動互聯網還有很多的機遇等著人們去挖掘,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應用還是不多,競爭雖然非常激烈,可是增長空間依舊很大。
陳華目前的方向是,不僅僅局限於做KTV社交工具,而是努力把“唱吧”打造為草根娛樂平台。
也許在別人眼中,陳華已經到達了目的地,可在陳華自己心中,他還在路上,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停下前進的腳步。
小家具供應商搭借網站平台:從農民工到企業老總的創業傳奇
由一個出門討活幹的普通農民工轉變為“2008年中國企業創新優秀人物”,黃崇鑒用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一段豐富而又美麗的創業傳奇。伴隨著黃崇鑒的名詞很多,比如“2010年度百貨行業十佳供應商”“小家具供應商之首”“衢州市十大網商”。
1963年9月,黃崇鑒出生在浙江省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和很多高考落榜後的人一樣,黃崇鑒在老家混了幾年,但一直苦於找不到快速致富的方法。他不想從此過著和父輩們一樣的生活,決心走出門去,加入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潮中,開始了自己打工生活的艱難曆程。黃崇鑒具備了普通農民身上所特有的踏實能幹、吃苦耐勞的精神,平時還喜歡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自學,豐富自己的內涵。輾轉台州、寧波,再到上海、杭州,黃崇鑒慢慢地由一個小作坊的木工成長為工廠的技術員,又擔任了某大型企業的設計員,最後晉升為杭州某外貿公司專業紮實、業務能力突出的部門經理,主管簡易家具的出口業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拚,黃崇鑒充分利用自己在外貿公司積累的大量國外客戶資源,一邊繼續做著外貿公司的業務,一邊和幾個朋友籌集資金在台州興辦了一個專門生產高檔別墅用的門窗的工廠,一躍成為當地擁有近百萬資產的響當當的企業老板。這使他第一次嚐到了自主創業的甜頭。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急速動蕩、美元加速貶值和出口關稅的上升,外貿出口由“香餑餑”萎縮成了令人生厭的“雞肋”。黃崇鑒又一次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當時,全國外貿公司的簡易家具出口業務大幅下滑,黃崇鑒的台州工廠也受到了影響,產品利潤每況愈下,兩手挑的擔子都處在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未來的路將何去何從?黃崇鑒和那時候很多處於人生轉折路口的創業者一樣,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前進的道路。
通過很長時間的市場分析,黃崇鑒發現,原來中國才是全球簡易家具的最大市場。他仿佛醍醐灌頂般地明白了一切,一下子就感覺到了未來充滿希望的曙光。2006年年初,黃崇鑒力排眾議,把自己台州工廠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了合夥的朋友,拿著有限的資金,開始了他在衢州地區的第二次創業之旅。
衢州,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稱,交通極其便利,而且生產成本相對於其他城市較低。他利用自己在這邊工作時積累的人脈,果斷收購了江西和衢州地區兩家家具廠的一部分股權,專門從事衣櫃和置物架的簡易家具生產。很快,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擺到了他的麵前——簡易家具的產品順利地生產出來了,可是銷售渠道卻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黃崇鑒短時間內就在國內的一些地區開了幾家門店,可是實體店的投資成本太昂貴,而且僅僅依靠這幾家門店很難把業務覆蓋到全國範圍。
由於之前自學過營銷學,黃崇鑒敏銳地把眼光投入到了電子商務中去,開始“摸著石頭過河”。2006年10月,黃崇鑒在淘寶網上注冊了一家網店,既做客服又聯係快遞發貨,開始了既當老板又當員工的生活。他把自己的潛在消費人群定位在20~40歲的白領,這一階層的人恰恰又是網購的主力軍。憑借著簡易家具體積小、分量輕的特點,他很快就解決了產品銷售的問題。有著敏銳直覺的黃崇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產品在電子商務這片廣闊的天地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潛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黃崇鑒不滿足於現狀,緊接著又注冊了第二家網店,並且雇了一個出納、一個發貨員和兩個客服,開始在電子商務上大展宏圖。
2007年3月,黃崇鑒正式創立了衢州美億佳家具公司,並且前瞻性地注冊了“美億佳”商標,不久又申請了幾項產品的相關生產專利。黃崇鑒曾經仔細地算過,全國各地每年大約有六百萬的大學畢業生,三年下來就有近2000萬的潛在消費人群。如果美億佳能夠生產出相當豐富的產品,並能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個畢業生每年在美億佳購買200元的產品,那麼一年就有近40億元的銷售額。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其中隱藏著巨大的商機,但是黃崇鑒清楚地知道,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寬市場,黃崇鑒敢為人先,創造性地打出了“一個月內無條件退貨”的牌子。起初,這個想法遭到了員工們的一致反對。但是,黃崇鑒具有自己獨特的頭腦,憑借著美億佳產品的新穎和誠信的服務,產品的知名度與日俱增。
2008年,美億佳公司成立一周年的時候,兩家淘寶網店先後晉升為皇冠店,並在北京、上海、廣東、四川、山東等地都設立了自己的倉庫和辦事處。2008年5月,隨著美億佳進入淘寶商城,公司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全麵發展壯大。公司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美億佳企業總部已從黃崇鑒一個人壯大到涵蓋了人事部、生產部、銷售部、財務部、倉儲部、產品研發部、品質管理部、售後服務部在內的四十多人的專業團隊,下屬有六家工廠,工人近千名,年生產力達兩千多萬元,成為一家集生產、銷售、設計於一體的集團公司。公司的產品也在拓寬和延伸,由剛開始的少數款型的簡易書架和衣櫃到現在的臥室、客廳和書房家具,衛浴設備及餐廳燈係列的數百種產品。公司的辦事處和倉儲部也由起先的幾家壯大到幾十家,並且銜接很多的專賣店,構成了一個融網絡和線下為一體的龐大的銷售網絡,覆蓋全國所有的大中小城市。美億佳的年銷售額從2007年的300萬元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1000萬元,增長幅度高達300%,而到了2009年更是躍升到了3000萬元,並且不斷攀升。
緊接著,亞馬遜、當當網、京東商城紛紛向美億佳表達了合作意向。美億佳也抓住發展的機遇期,正式成為京東、亞馬遜、當當網的供應商,每年可達到四五十萬元的供貨量。
依托著強大的網絡電子商務平台,美億佳的品牌知名度廣為流傳。不僅有國內的大型供應商和電子商務平台向其尋求合作,台灣的大企業也看中了美億佳的品牌和銷售渠道。而黃崇鑒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成功地借助這些外部力量來壯大美億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