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離開金山後,成為天使投資人,在移動互聯網、社交、電子商務等領域先後投資。很多企業都獲得了成功,這讓雷軍看出了移動互聯網會是新的高潮,而做天使投資人也使雷軍更加深入地和互聯網接觸,有了過去沒有的體會。他認為未來移動互聯網將會有十倍於PC互聯網的規模。這個工作讓雷軍賺了很多錢,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雖然他早就已經很有錢了,但卻有著深深的挫敗感。他不滿足於僅僅是經濟上的成功,他需要有自己的事業,他想創立一家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產品。
雷軍要做的產品是手機,並且決定要顛覆一個手機硬件行業的遊戲傳統。這在當時也許得不到理解——手機當然要依靠賣硬件賺錢,而雷軍卻要改變這個鐵打的定律。通過長期的調查分析,雷軍心裏已經有數了,要做手機,就要把握住手機行業的幾大趨勢:手機計算機化、手機互聯網化、顛覆性設計,等等。雷軍的計劃很明確,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充分聽取用戶的聲音,快速試錯。用互聯網銷售,不設線下渠道。先做移動互聯網,然後再做手機,培養一批粉絲,打造品牌效應。在商業模式上,以品牌和口碑吸引用戶。而雷軍很清楚粉絲的力量有多大。
雷軍第一步要做的是組建一支精英團隊。黎萬強、黃江吉、洪峰先後加入到了雷軍的團隊中。這個團隊有來自微軟的精英,也有來自金山的精英。雷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找精英人才,最終他對自己組建起的團隊很滿意。
“看到最肥的市場,找來最厲害的人,事情沒有理由不成功。”雷軍說。在金山工作時,雷軍的勤奮就是出了名的,他每天會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這樣的“拚命三郎”精神被雷軍帶進了小米,他把時間更多地用在了產品的研發上。
2010年4月,借著智能手機普及、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東風,雷軍的小米科技注冊成立。
小米科技啟動的第一個項目是小米司機,是一款查詢違章記錄的迷你軟件,但反響卻不太好。因此這款應用也就被叫停了。而這隻是雷軍小試牛刀而已。
6月1日,雷軍啟動了MIUI操作係統,這是個“活的係統”,發布走的是互聯網路線。兩個月後正式發布,結果大獲成功。成功來得有點突然,本來要遲一些推出的手機必須提前問世了,借著良好的口碑以及積累的大量粉絲,到了該推出手機品牌的時候了。
小米手機的推出,引爆了整個手機市場。根據傳統的手機使用思維,無論手機有什麼問題,都隻能等到手機出下一款時再去解決。可是小米走的是互聯網化,小米手機的操作MIUI係統可以實現每周升級。MIUI團隊會隨時對手機用戶的反饋進行改進,而論壇、微博等平台是該團隊常去的地方,就連雷軍本人也常常泡在小米論壇上。小米甚至還有一個“榮譽開發組”,是由一些發燒友自願參加組成的,更新的版本會交給這些發燒友測試,這種不靠廣告,隻靠與用戶溝通形成口碑和品牌的營銷模式,以及互聯網特色的創新對用戶的吸引是不言而喻的。
小米關注的是能不能留住長期的用戶,而不是賣出多少台這樣的數字。雷軍表示用戶滿意比賣出多少台手機重要得多。
小米每天都有討論會,討論的內容就是圍繞用戶的需求如何更新產品。也就是用戶提出意見,小米研究如何滿足這一要求。
傳統的手機是企業提供什麼樣的手機給用戶,小米的思路是關注用戶想要什麼樣的手機,一步之遙,市場反響大不相同。
小米的身價估值已經逼近百億美元。
小米的領先是革命性的,傳統手機行業看似堅若磐石的格局被打破了。
小米手機運用了徹底的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思維顛覆了傳統手機行業。
我們看過很多的互聯網創業勵誌故事以後,會發現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摸索與等待的過程,而等待著時機的出現,也就是等著順勢而為。僅僅有一個天才的思路與構想是不夠的,還要有一顆能耐得住寂寞的心。
客戶需要什麼:“愛記賬網”的跌宕起伏
如果一個人從一無所有到“逆襲”成功,變成了一個富翁,你有什麼感想?
當你聽說這個人從成功又變回了一無所有,你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看法?
故事至此沒有結束,他又從一無所有一躍而成為富翁,你會相信這是真的嗎?
而這個像電影情節一樣曲折的故事恰恰是真實的,男主角就是朋克(Punk)。
朋克是韓宇宙在騰訊工作時的昵稱,大家都愛這麼稱呼他,他活躍在深圳的互聯網界。
朋克出生於1979年,廣東人,雙魚座。雙魚座的各種特點在他的身上還真的有所體現,比如浪漫主義、神秘主義,等等。
學生時代,朋克的成績讓人不敢恭維,他還很淘氣,卻喜歡畫畫。後來,他根據自己的愛好進了湖北一個中專學習美術設計,但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音樂才是自己的最愛,甚至還組起了樂隊,擔當了吉他手。在那時的朋克心中,音樂才是自己的夢想。除了組樂隊,朋克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玩遊戲,在網吧玩遊戲的時候偶然地迷上了上網。由於看到當時的網站很粗糙,而自己接觸過音樂,又是學美術出身,對美自然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敏感,於是他就決定通過自學來弄個自己的網站。後來,他還真的弄了一個文藝類網站,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叫“朋克時代”的網名,而這也是他的朋克之名的由來。
找工作的時候,因為對網絡感興趣,朋克就去深圳找了一份網絡編輯的工作,同時做設計和網頁重構。從此,他算是勉強踏進了互聯網的圈子。
由於工作做得相當不錯,朋克的工資待遇一直在提高,而由於可以免費上網,他就一直活躍於還處於起步階段的騰訊QQ聊天室裏,還做起了管理員。聊著聊著,朋克就轉戰到了騰訊。那時的騰訊很多運營還不完善,沒有太多的部門劃分,所以朋克也就做了很多部門的工作,參與了當時騰訊所有的產品與業務。這段經曆雖然很勞累,卻極好地鍛煉了朋克的個人技能。
在騰訊擴展業務的時候,朋克負責了騰訊網的規劃。2005年,騰訊的發展極為迅速,已經不是當年初創時的那個規模。但這時的朋克卻選擇了離開。原因很簡單,騰訊網搬家到了北京,而公司本想把朋克也派到北京工作,但朋克不適應在北京生活,他更喜歡深圳,於是就去了同樣在深圳的迅雷公司,做起了產品團隊的負責人。後來,他發現自己的性格不太適合迅雷的工作環境,便毅然決然地離開,而此時的朋克,連後路都沒有找好。
朋克當時有騰訊的股票,手裏是有一點錢的,可是精於互聯網的他卻不怎麼懂理財,把手裏的股票都賣掉了,最後在買了渦輪之後,賠得賬戶上隻有一千多塊港幣了,而他還需要還房貸。一個本來已經小有成就的小富翁,再一次成了窮人。這個時候的朋克,還覺得莫名其妙,搞不懂發生了什麼。盡管如此,朋克卻表現得相當淡定。他覺得自己本來就一無所有,失去了也就失去了。
不過在長期的工作中,朋克積累了很多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資源,比如各種人脈和社會關係。這場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場浩劫的變故,在他那裏卻很快得到了解決,他的日子過得還是很舒坦的。
當時的朋克,還沒有自己創業的打算,所以工作還是要繼續找的。他先是在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的邀請下做了一段時間,後來又作為聯合創始人和幾位騰訊以前的同事做了“有伴網”,創立了可以下載到手機上玩的兒童遊戲“小伴龍”。直到2011年,朋克才決定出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由於不會理財而出現的之前那場波折,使朋克有了新的習慣,那就是他開始喜歡記賬了。後來他發現,這個在國外很普遍的習慣在國內卻沒有被培養出來,這讓他看到了一個廣闊的市場:以後在線支付和在線金融發展壯大是一個趨勢,記賬的習慣也一定會隨之被培養出來。在這種思維的支撐下,一款以記賬來培養理財習慣的互聯網產品出現了。
對朋克來說,這樣一個探索與用戶的生活有著很密切的聯係,記賬可以實現培養用戶理財習慣的目的,而後來的互聯網趨勢,也證明了朋克在做策劃時有著非常超前的洞察力。
點滴的積累成就強悍的人生。
2010年,朋克和朋友推出了“愛記賬網”的原型,短時間內就集聚了極高的人氣,用戶達十幾萬,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發生的。
2011年3月,朋克帶領著一批過去的同事成立了公司。可能是因為騰訊的那段工作經曆,新成立的公司遵循著騰訊最初的發展方式,通過外包服務賺來的錢來支持產品的經營。
2011年7月,騰訊的“Q+”產品規劃發布,它通過QQ客戶端發展出新的平台,並形成了一個社區型操作係統體係。到目前為止,“Q+”平台上線了近百款應用,許多應用上線後,取得了工具類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績。
“好事多磨”,根據調查,用戶並沒有培養成從客戶端到桌麵的習慣,“Q+”平台沒有繼續下去,就像當初毅然停掉QQ聊天室一樣,騰訊最終停掉了“Q+”平台的推廣。對此,朋克表現出了和當年破產時一樣的超然,決定繼續通過外包訂單來維持公司運作。
憑借著朋克在深圳互聯網界闖出的名氣,外包的活不成問題——會有人主動上門找他。而在增加團隊專業技能和維持公司生存之間,朋克努力地尋找著平衡點。
朋克的思維目標是讓“愛記賬網”能幫助用戶從理財領域進入商品資產管理。朋克看到在不遠的將來,用戶會有這個需求。而把用戶對實物的需求與商家的服務連接起來,還可以讓用戶去參與商品的設計環節,聚集那些使用相同商品的用戶,反饋關於此商品的信息給商家。但在目前的中國互聯網領域,這還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朋克都會積極麵對。從一無所有到小有成就,從突遭變故失去所有財富到東山再起創業成功,在別人眼中的跌宕起伏,在朋克的眼中不過是人生的必然。
IMO(互聯網即時通信辦公室)——企業內部溝通的新產品
喬月猛出生於1979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曾經在上海電信工作。2006年,他從上海電信辭職,放棄了優越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創業的想法源於喬月猛發現很多公司都禁止員工在公司登錄QQ,因為QQ影響工作,不便於管理,但是有時候又的確需要一款即時通信軟件。這讓喬月猛覺得既然個人與個人之間可以做到即時通信交流,那麼企業與企業之間是不是也可以呢?也許可以做一款和QQ有類似功能,但是被允許在工作期間使用的即時通信工具。這款軟件是專門為上班的網民服務的,使上班一族能夠專心工作,避免因為軟件的娛樂功能而分散注意力。喬月猛覺得互聯網都是為個人服務的,而他要在為企業服務領域做一個拓荒者。這個想法被認為是沒有前景的,因為除了使用QQ,企業白領都習慣使用MSN,想從中間“殺出一條血路”,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喬月猛看到了未來,因為企業對於電子化辦公環境是有著很普遍的需求的。可以說,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
IMO成立於2007年3月,創業團隊由幾個從來沒有過創業經曆的草根組成。這個團隊一直到12月底的時候還隻有五六個人,可謂勢單力薄。就是這樣的一個創業條件,團隊連招人都很困難,很多麵試者來了一看,根本就不想加入。
喬月猛的團隊的方向是做一個SaaS模式的企業聊天平台,而傳統廠商的產品模式是基於服務器安裝,喬月猛的團隊是想和傳統的廠商搞差別化競爭。喬月猛的團隊充滿了信心,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很簡單。而喬月猛回憶起那段時光時,說當初團隊的行為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前途有多麼凶險”,甚至說如果當初知道是這麼苦,也許自己就放棄了。
一開始,喬月猛的團隊租了個兩室一廳的房子,在那個房子裏搞研發,也在那個房子裏吃住。
喬月猛最初拿到了六十多萬元的天使投資,本打算一年內就完成產品開發,隨著工作的逐漸開展,他慢慢知道一切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計劃中的一年研發也慢慢地變成了四年,因為SaaS模式是把軟件放在服務器上租給用戶,可是後來發現實現大容量並發在技術上麵還有很多難關,而很多本來對此很有興趣的投資者也都被不菲的開發成本嚇住了。
曆經多次艱苦的產品研發,喬月猛個人就花掉了2000萬元的投入,熬到風投資助後又耗掉了很多錢,最後累計投入達到了7000萬元。而和其他的互聯網創業者一樣,喬月猛也重視用戶體驗。他不會輕易讓自己的產品正式麵世,隻要用戶體驗不是很滿意,在他看來就不是一款完美的產品。
IMO在2010年年底正式上線運營。這說明在挑剔的喬月猛看來,這款產品終於及格了。
在這裏先要說一下IMO雲辦公室是什麼,是做什麼的。IMO雲辦公室其實就是互聯網即時通信辦公室,通過即時通信技術,為企業提供像電子傳真、企業短信、網絡會議室這樣的在線應用,簡言之,就是企業在互聯網上搭建的辦公室。而IMO的創始人、董事長以及首席執行官就是喬月猛。
在IMO雲辦公室,每個員工都有一個由企業分配的賬號,管理層可以借此來了解企業的結構和人員,員工們可以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協同辦公,而且不僅僅是在同一個企業內部實現溝通,在這個平台上的不同企業也可以進行交流。這個平台以商務辦公為特征,功能定位在發郵件、開視頻會議、電話會議這樣的企業日常行為上。
注冊一個辦公室的賬號是免費的,但辦公室裏是有很多像打印機、郵箱、電子傳真這樣的虛擬東西的。這些設施屬於增值服務,是需要花錢的。對此,喬月猛有一個“微成本”理論——他認為雖然門檻準入是免費的,但可以通過增值服務來收費,而且在他看來,IMO的增值服務的收入是很可觀的。
騰訊的影響在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存在,它的競爭對手總是無法躲過騰訊的陰影。騰訊的企業QQ就是IMO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但喬月猛卻對此充滿了信心,覺得它們的基因是不一樣的,騰訊的基因不可避免地含有娛樂的元素,滿足的是人們休閑娛樂、放鬆、日常生活便利的需求,朋友之間傳個照片、發個信息,都是圍繞著個人活動而展開的。而IMO的基因是為企業而生存,二者有著巨大差異,IMO的基礎是協同辦公、團隊協作等,這是IMO所具有的巨大優勢。
也可以說,IMO是騰訊的一個比較難纏的對手,IMO作為中國最大的企業互聯網服務商,讓騰訊無法輕視。
數十萬用戶都在通過IMO的平台進行溝通,它受到了很多用戶的信賴。很多企業都希望有一款方便、聯網即用的企業管理軟件架設在雲端,有一些特別重視隱私的企業用戶,IMO為其提供私有雲,因為是自主負責運營,所以數據不會存儲在IMO上。
除了基礎溝通功能,IMO還有很多功能。比如,輕量辦公應用、訂餐、學習培訓等。據喬月猛的統計,IMO的用戶在上班期間一直在用這款軟件,這說明這款軟件對用戶產生了使用黏性。而為了給用戶帶來最完美的體驗,IMO團隊盡可能地對產品做著改進。盡管作為一款即時通信產品,能觀察到的改進並不是很多。
最初喬月猛也僅僅是想做一款能放到電信平台上運營的、像QQ那樣的即時聊天工具而已,但後來目標逐漸轉向了企業即時通信平台。而騰訊已經發展了那麼多年,這就要求喬月猛的產品必須在短時間內在用戶體驗、平台性能等方麵都要達到騰訊的標準才能贏得用戶。顯然,當初喬月猛麵對的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挑戰。
IMO試運營不到九個月的時候,就有投資者注意到了,並於2011年實現了首輪融資。正式運營以來的用戶數據顯示,IMO的用戶每個月都在高速增長。而如今IMO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用戶。
按照喬月猛的設想,一個企業是一個辦公室,很多企業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棟寫字樓,而大量的企業來到這個平台,同時就會有大量的廠商湧進來為這些企業服務。其中有商務中心、物業公司、餐廳,等等,這樣就能形成一個繁榮的網上商業世界,最終會建立一個網上中央商務區(CBD)。
作為一個非計算機專業的互聯網技術行業的首席執行官,喬月猛的野心很大,他認為騰訊成就了一個個人的互聯網世界,而他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企業的互聯網世界,建立一個全世界互聯網上最大的中央商務區。
引發青春回憶的票房營銷紀錄
2013年4月,一部引發青春回憶的電影在全國各大院線迅速走紅,一時間萬人空巷,大家紛紛擠進各大影院一睹其風采,街頭巷尾的年輕人都在談論著各自的感受,分享著自己懵懂的青春歲月。這就是由趙薇導演的處女座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所帶來的營銷記憶。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趙薇本人。
一部火遍全國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讓趙薇第一次走上熒屏,那時的她才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由於《還珠格格》異常火爆,趙薇成為北京電影學院的風雲人物,甚至為學校15年來的招生工作帶來了不同尋常的影響。對於趙薇自己而言,可謂是過早成名。初經世事的趙薇,在還不懂得怎樣與人更好地接觸的時候,就嚐遍了世間的辛酸悲苦,對於一些不如意的事或者不願意麵對的人,她隻是淡定地說一個字“忍”。
談到趙薇的大學生活,還真是很值得爆料呢!
那時的趙薇隻要出現在公共場合,就會有人喊她“大明星”,這讓她著實不知道怎麼應對,隻能像沒聽見一樣默默地走開。
有人問及趙薇為什麼要考電影學院,趙薇直言:因為暗戀老男人。當時的趙薇隻有十八九歲,不知怎麼竟然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暗戀一個老男人。但那時的趙薇真的是暗戀到了病態的地步,幾乎天天都要給他打電話、寫信,甚至每天構想兩個人將來在一起的生活畫麵。而換來的隻是對方的客客氣氣、溫文爾雅。在成名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趙薇遇見了那個男人,當趙薇問及他是否喜歡她的時候,那個男人還是堅決地回答:“對不起,我隻是把你當作妹妹,別的真的沒有!”一場沒有結果的單戀,真夠讓人唏噓。
別看趙薇表麵上大大咧咧,整天迷迷糊糊的,但她的內在可是一個棱角分明的人。有一次,趙薇到很遠的地方拍戲,出去了好長時間,等回到學校宿舍時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床鋪被上鋪的同學占了,還把她的東西扔到了上鋪,這讓住慣了下鋪的趙薇很是惱火,於是找到了宿管阿姨,沒想到宿管阿姨根本不買她的賬,隻是甩了一句“大家都互相體諒,自己解決好”就走了。不過,這些小插曲並沒有影響到趙薇和同學之間的感情,沒過多久她就與上鋪的同學成為閨蜜,二人無話不說,好得像一個人。
一朝成名後的趙薇對於一些事情根本無法應付,因為她不是一個愛拋頭露麵的人。在自己的圈子裏,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各樣的人,不是這個領導,就是那個老板,趙薇簡直無法忍受。
就在趙薇百感交集、一籌莫展的時候,她回顧著自己從大學到研究生這段時間的青春歲月,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還算爭氣,並且是受人追捧的偶像,有必要在畢業作品裏講一段跟青春有關的故事。所以,她決定拍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就叫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影片的導演當然就是趙薇,她同時邀請自己的好友王菲演唱主題曲。該片是趙薇的處女作,又有天後的傾情加盟,加上劇本改編自辛夷塢的同名小說,三個消息一經互聯網發出,便立即引起廣泛的關注。身為演員和導演的趙薇,深刻明白宣傳在一部電影中的分量,在開機之前,劇組就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整個影片一共拍攝了一年零兩個月,據不完全統計,所發微博數量高達兩千餘條,查看每一條微博,就好像在翻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成長相冊一樣,裏麵記錄了電影從策劃到最後上映的全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粉絲量逐漸攀升,瘋狂的粉絲心甘情願地在互聯網造勢。
隨著影片進入宣傳階段,趙又廷、韓庚、楊子珊等重磅明星的造勢作用自不用說,趙薇還應魯豫邀請做客《魯豫有約》欄目組,期間黃曉明作為嘉賓出場,此節目一經播出,關於趙薇與黃曉明的熱議便在網上瘋傳,感動與緋聞應接不暇。光是這一點還不夠,趙薇還利用其在圈內的影響力,邀請楊瀾、韓寒、何炅等明星在社交網絡上傾力推薦,大力宣傳。“致青春”這三個字在微博上幾乎天天都是熱度詞,一發不可收拾。靈敏的趙薇就是這樣巧妙地利用網絡,利用明星的影響為自己的電影造勢、宣傳的。
影片終於上映了,趙薇似乎在巧妙地把握著消費者的心理:向即將到來的畢業季“致敬青春”,迎合了許許多多年輕人的心理,對時間的完美把握也促成了票房的賣座。雖然有的觀眾認為它的一些故事情節做作,但是我們不能否定趙薇本人對青春的留戀、對往事的執著。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都不會一致,一部電影也是如此,但總體來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功地喚起了那些“70後”、“80後”的青春記憶,一時間許多人都回到自己的大學或者曾經打拚過的地方尋訪舊時的記憶。
隨著放映時間的推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用6000萬元的投入換來了71888萬元的票房成績,這龐大的票房數字為趙薇進一步的成功可謂是做好了充足的鋪墊。但此時的趙薇並沒有得意,因為她對自己的要求還很高,習慣拚命奔跑的她根本不會停下腳步。
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趙薇的青春無遺憾。
桑拿房的技師用微信號尋找新客戶
這家桑拿中心位於深圳市。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海燕桑拿中心。中心裏有大約五十位技師為客人提供服務,周邊的桑拿中心很多,競爭很激烈,所以在還沒利用微信營銷以前,這家桑拿中心的生意一直不是很好。
這家桑拿中心的負責人名為趙川,是個非常新潮、時刻走在潮流尖端的人。他非常喜歡嚐試新鮮事物,總是泡在網上的他也很容易就接觸到網上最新發布的潮流信息。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在貼吧裏看到了一個關於微信營銷的帖子。看完後他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頓覺醍醐灌頂。於是,他利用網絡和社交平台與這個發帖人取得了聯係,向他請教了用微信來進行營銷的經驗。溝通過後,趙川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準備用微信推廣自己的桑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