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創業,可以先“射擊”後“瞄準”(2 / 3)

眾籌咖啡:北大1898咖啡館的商業模式

眾籌模式,作為互聯網金融下的衍生品,對於深入挖掘互聯網經濟潛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眾籌模式得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讓眾多創業者在眾籌平台上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眾籌模式起源於美國2009年創辦的眾籌網站Kickstarter。Kicks-tarter網站巨大的投資金額,讓國內互聯網從業者看到了一種巨大的商業潛力。2011年國內第一家眾籌網站“點名時間”的上線,正式標誌著眾籌模式進入中國。

眾籌,和中國俗語“眾人拾柴火焰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充分發揮人的集群優勢,利用社會閑置資源,為眾籌項目發起人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現在,眾籌的目標不僅集中於資金,還往技術、能力、渠道等方麵擴展。

早期,眾籌主要是為沉醉於藝術創作的工作者提供資金支持。現在,眾籌的對象包括任何有想法和創意的人。而憑借著多樣化和創意性的項目特點,眾籌能夠獲得許許多多普通民眾的支持,拓寬了融資渠道。眾籌成為個人和企業為項目尋求資金支持的一個手段。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對眾籌項目有很大的傳播和促進作用,使得所獲資金不再是衡量項目商業價值的唯一標準。

2013年10月18日,一家咖啡館正式開業。由於臨近著名的北京大學,依傍著北大特有的文化氣息,享受著豐富的資源,被命名為“北大1898咖啡館”。稍微了解一點眾籌的人都會問:這是傳說中的眾籌咖啡嗎?嚴格來說,這裏不僅是一個“交易所”,還成為很多眾籌項目的“司令部”。

北大1898咖啡館生長在中國,較國外的眾籌模式,具有很強的本土性和創新性。這種產生於國外、生長在國內的商業模式,以其很強的可實踐性、高度的自治原則,深刻體現了自由、平等、開放等互聯網精神,具有強烈的感染性。自從咖啡館開業以來,這種模式迅速被行業內外人士傳播並熟知,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引得很多對其感興趣的創業者和企業家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從中探索到未來互聯網前沿的發展模式。目前,這種模式得到了較大規模的推廣,並被很多有互聯網商業頭腦的精英人士用於實踐。

北大1898咖啡館代表的眾籌模式萌發於首任董事長楊勇,這也是其創業實踐多年經驗的積累。楊勇是一個喜歡“破壞”的人,在多年的創業經曆中,他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行業和協會的頑疾深惡痛絕,對如何改造傳統行業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理解。2012年,作為北大創聯會的推動人,楊勇組織了很多協會內部的實踐活動。為了能夠提供可以交流和學習的平台,楊勇想到了創立北大1898咖啡館。

楊勇大學期間所學專業為金融數學,和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有著較大的出入。如今,當有人再次問起他是學什麼出身時,他會自豪地回答:眾籌學。楊勇坦言,這是他的一次無意識的創新,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他講到,中國很注重人際交往圈子,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就像玩具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玩法,但是楊勇創造了一種新的玩法和遊戲規則,他很興奮。

楊勇在擔任校創聯會秘書長之前,主要工作是服務於老校友。與更多的年輕校友接觸之後,北大宣布成立校友聯合會,楊勇擔任秘書長。鑒於工作的原因,每年聯合會都有大量的學習和交流活動,但苦於沒有固定的場所。楊勇為此感覺到很強的失落感。這就是當初楊勇決定創辦北大1898咖啡館的關鍵因素。楊勇當初隻是把它當作簡單的聯合會的平台,並沒有往更多的方麵去想,大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架勢。

既然要創辦咖啡館,又是用作校友聯合會的活動場所,楊勇也更多地希望資金的問題能在校友的幫助中得到解決。當時還沒有“眾籌”的說法,楊勇在和校友們的溝通中解釋道,可以開一個咖啡館,用作大家接待和交流的地方,大家每人出一份力。校友們每年都要接待賓客,把錢集中起來,就把咖啡館當作接待中心。由於都是大家必須要花的錢,因此都沒有希望得到回報,這為咖啡館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楊勇把咖啡館的早期股東招募對象鎖定在“70後”。這批“70後”,涵蓋了北大所有的學院和專業,是不同的領域的從業人員。之所以把對象定位到“70後”,楊勇是有一番考慮的。“70後”當時還處在事業的奮鬥期,需要尋求更廣闊的交際圈子,具有充沛的活力,有利於圈子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考量,創聯會在資源的分享和交際圈子的拓展上,為眾多當時的創業者提供了便利。

咖啡館的發起人大多是北大畢業生,相互之間通過圈子與圈子連接,具有很強的信用紐帶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商業化浪潮中,信用體係成為比契約精神更為人們所看中的信用價值。同為北大創業校友,這種熟人圈子的失信代價是昂貴的。紐帶之間的相互傳播,對於參與者有強大的隱形約束力,使得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更為可靠。

楊勇又把圈子的人數定在一百五十人左右,這樣可以保證充足的親近感。楊勇把第一批的人和第二批的人規劃為具有同等的股權,盡管他們所交的錢相差2萬元。所交的錢能換來同等價值的咖啡館消費卡,也可以進行轉贈。在其他方麵,楊勇也充分保證入股人的自由。從一開始就順利解決了咖啡館的經營問題。楊勇認為,這是咖啡館迄今為止運營狀況良好的原因之一。

讓楊勇沒想到的是,開業後盛況空前。前後三天,有一千五百多人前來捧場祝賀,不但有校方和聯合會的領導,股東也會帶著朋友過來。微信間接地促成了楊勇咖啡館的成功。2013年,微信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社交手段,大家都積極地拍照發朋友圈,促使了北大1898咖啡館的廣泛傳播。通過一千五百多人的傳播,全國各地的北大校友都知道了這件事。北大1898咖啡館成了許多校友見麵的談資,甚至有邀請開連鎖店的。一時間,楊勇感覺到了巨大的成功。後來,大家都說楊勇做了一個很牛的眾籌案例,楊勇才真正地意識到這是眾籌。後來,楊勇開始總結自己的經驗,研究具體的眾籌理論。慢慢地,開始有人主動請求楊勇策劃一次眾籌項目,這更加激勵了楊勇在眾籌之路上的前進。

在管理的過程中,楊勇決定成立咖啡館執委會,行使咖啡館最高的權力。咖啡館共選出11位執委,都是能做具體工作的人,義務服務沒有回報,咖啡館的重要事情都由執委會投票決定。考慮到執委會都有現實的工作,楊勇又招來了兩個團隊,一批是負責具體經營的專業管理團隊,另一批是服務於股東的秘書處。有了這樣的管理分配,發起人和管理人之間就可以保持足夠的距離,既不影響自身的工作,也不影響咖啡館的正常運營。

借由互聯網的傳播,楊勇的眾籌模式開始被更多的人熟知,甚至有人希望得到楊勇的提點。現在,楊勇每天都會在微信群裏進行眾籌的教授,一直在思考眾籌模式具備的可行性和傳播特點。

眾籌讓音樂人打破行業發展束縛

對於創作家和藝術從業者來說,如果擁有了相當數量的粉絲,就可以辭職,依靠粉絲的力量生活。這是《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的理論。對於想要在互聯網時代從事獨立音樂的藝人來說,或許這是一個擺脫行業束縛的信號。

在唱片業最為輝煌的時期,隻要有質量上乘的唱片,音樂人就可以獲得想要的名利。而在互聯網時代,音樂產業遭到強烈的衝擊,以唱片為主業的音樂人開始尋求更多的出路。

眾籌形式的出現,給了音樂人更多的選擇。如果你想要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專輯,但又缺乏必要的後期製作資金,眾籌可以幫你很輕鬆地搞定。音樂人隻要在眾籌平台上申請並介紹自己的項目,並承諾項目成功後的回報,那麼他的粉絲就可以幫他完成音樂夢想。這就是互聯網時代最為潮流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眾籌。眾籌平台除了在資金上給音樂人提供支撐,還間接起到了市場測試的作用。項目的上線,對於音樂人的發展市場有較好的測試作用,可以對支持者的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分析,從而為音樂人的市場營銷提供全麵的數據保障。

一個不太出名的音樂人,即使是有點名氣,也很難依靠個人的力量去做唱片和辦一場音樂會。2013年11月,“原創音樂支持基金”正式在北京成立,由樂童音樂和眾籌網共同策劃。樂童是一個專門從事音樂眾籌的網站,旨在為更多的音樂人在互聯網時代探索更多的出路。該基金承諾,隻要上線項目背後音樂人的粉絲每拿出1元錢,基金就會相應地跟進10元。樂童音樂創始人馬客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音樂人在粉絲的幫助下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把更多微小的力量聚集起來,為了原創音樂的夢想而努力。

Kickstarter的創始人陳佩裏就是源於對音樂的熱愛而創建了該網站。這位從事金融行業的音樂愛好者經常策劃音樂會,但由於資金的缺乏,一場原本正常規劃中的爵士音樂會被迫中止,這讓他很懊惱。慢慢地,做一個募集資金網站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出現。馬客也是一位相當專業的樂迷,他的網名就取自海外的一支搖滾樂隊。馬客對記者解釋道,為音樂人做點實事是他一直想要從事的工作。而他在三星等互聯網公司有近二十年的營銷經驗,這對於樂童的創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一次,爵士音樂人李鐵橋尋求馬客的幫助,希望馬客能夠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解決爵士大師的出場費用。馬客也是一位忠實的樂迷,便盡心去做這件事,但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沒有找到可以提供讚助的企業,一時心灰意懶。那個時候,馬客剛剛賣掉自己的創業公司,索性自掏腰包,拿出了兩萬元,後來還製作了一張唱片進行宣傳和營銷。

這次的經曆給了馬客很大的觸動,他開始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項事業做下去。想要成功地辦一場音樂會,製作一張唱片,僅僅依靠音樂人或者自己的慷慨解囊是無法完成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發現了Kickstarter這個平台,而“樂童網”也就應運而生。

音樂的眾籌項目與預售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音樂眾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種理想和情懷,感性的音樂能喚起很多文藝青年的共鳴。“荒島唱機”在一個多月時間內籌集資金一百多萬元,是目前樂童音樂眾籌項目的紀錄保持者。黑膠唱片具有很好的收藏價值,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能夠較好地保持原聲,備受音樂發燒友的推崇。“荒島唱機”正是利用這樣的心理,打出了“黑膠複興”的口號,試圖去引起人們對工業時代唱片設計的懷念。

荒島電台創始人黎文具有很強的市場營銷意識,他用一個極佳的廣告片代替了煩瑣的文字。在製作的宣傳片中,彌漫著濃烈的複古和懷舊情懷,低緩的爵士音樂、摸得到的質感搭配著簡潔的文字渲染了一種向經典與大師致敬的氛圍。對於更多的“荒島唱機”支持者而言,與其說是購買具體的“荒島唱機”,還不如說是購買一種沉澱於內心的生活方式。支持者除了得到“荒島唱機”限量版的物質回報,還有幸成為黎文創建的黑膠威士忌俱樂部珍貴的原始會員,如果有機會,甚至可以參與網絡電台的製作,這讓支持者得到了充分的回報。

黑膠威士忌俱樂部珍藏有海量的唱片,作為這樣小眾的藝術品,能夠讓購買者收獲不一樣的體驗。黎文為了保證每一部唱機的限量,產品發完貨就銷毀製作產品的模具,讓購買者知道自己購買的產品是不可複製的,給購買者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滿足感。

這個已經成為時代記憶的產品,同樣也存在著支持者小眾的問題,但是黎文願意去嚐試。黎文為了挑戰自己,把項目的眾籌資金目標提高了三倍,難度非常大。黎文說,很大的難度可以讓支持者通過社交渠道去宣傳,組成一個社群。眾籌的關注點往往不在產品的銷售,而在於如何獲得更多的支持者,讓那些忠實的粉絲成為“荒島唱機”的推銷員。

事實證明,這個項目確實存在較大的難度。在黑膠唱片項目僅完成30%的時候,項目時間隻剩下短短的一個星期,支持者也隻有寥寥數百人,理想與現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將項目進行下去,黎文決定延長半個月的時間,並承諾即使項目失敗,最終也會生產出機器。正是這個音樂人不向現實妥協的精神感染了眾人,項目在最後階段出現了高潮,最終成功完成了100萬元的目標金額。有的支持者表示,情感的共鳴和對工業設計的懷念是這個項目成功的關鍵,這讓很多人對“荒島唱機”的做法產生了深刻的認同感。

“荒島唱機”項目的成功,也打消了那些宣稱“音樂已死”和“唱片已死”的哀傷派的流言。不過,在市場化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浪潮下,音樂麵臨著眾多的危機,同時也存在著突破的機遇。“荒島唱機”和“樂童”的探索,通過眾籌的嚐試,讓傳統的行業重新爆發出生機,使得苦苦支撐的音樂人重獲生機,也讓那些還在徘徊中的音樂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模式。

粉絲的力量:“快樂男聲”電影眾籌

天娛傳媒和眾籌網產生了一個賭約:觀眾如果想要在電影院裏親眼觀賞到快樂男聲的專屬電影,就得在20天內籌滿500萬元,否則這個計劃就會成為一紙空想。在2013年“快樂男聲”的決賽現場,這個賭約被宣布並被廣泛傳播,引來了眾多業內外人士的熱議。

有外界人士分析,這是一次利用粉絲進行“圈錢”的眾籌。某影視公司負責人坦言,的確有個人或者小的工作室借著眾籌這個平台來達到“圈錢”的目的,但是對於多數的個人或者公司來說,都是希望通過眾籌獲得所需資金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天娛傳媒這次的項目,不僅能有效地減輕票房帶來的壓力,也能為電影的宣傳起到很好的作用。

擔任天娛傳媒品牌中心經理的趙暉坦言,光是一部電影的早期素材收集、人員調配等費用支出就遠遠不止500萬元,這個數目對於電影的製作費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不能決定一個電影項目的計劃(對外界的疑慮進行了有效的回應)。他也說,在剛開始的時候,天娛傳媒並沒有想到把紀錄片放到大熒幕上,當初隻是想單純用作內部使用。然而,隨著粉絲熱情的持續升溫,《小時代》的超高票房也給他們帶來了較大的觸動,天娛方麵意識到,可以充分利用粉絲的力量將紀錄片放到電影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