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內地生而言,香港與內地高校差異較大,要過語言關,要適應當地文化,無疑是更大挑戰。一位中文大學的內地學生說,香港學生隻懂得儀器的英文名稱,而內地學生隻懂得中文叫法,這種交流的障礙和衝突特別明顯,在理科各種課程的學習中尤為突出。
曾在複旦大學“委培”一年的香港大學法律係學生駱嘉昀做過比較,“香港大學與北大、複旦等內地一流學府在‘文化’上差別很大。”學會自主和做選擇,將是內地學生在香港麵臨的最大難題。駱嘉昀還說,“所有課程的時間都要學生自己安排,還要爭取獎學金、交流的機會,這些光想是沒有用的。”不過這既是難關也是鍛煉。還在上預科的劉揚覺得自己成熟很快,因為“辦身份證、簽證續簽等都要自己處理,交流也要自己計劃,而國內的大一學生還和高三時差不多”。
香港城市大學的內地學生劉熠說:“在這個時候,真的需要慎重考慮一下,並不能完全憑一些外麵的一些宣傳,或者說那個專業比較熱門那個學校比較著名等等。應該考慮一下自己希望什麼、興趣在哪裏、長處又在哪裏,選擇一個自己又有興趣、又發揮自己長處的專業。”
據介紹,由於香港的金融行業非常發達,是同倫敦、紐約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所以香港高校開設的金融類專業在世界上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學生如果希望學習金融類專業,可考慮前往香港上學,這樣不僅能在香港這個跨國銀行總部、會計師事務所等雲集的亞太金融中心開闊自己的專業視野,還能增加許多進入世界名企工作的機會。但是有些專業香港就不一定比內地好,在香港的大學就不一定學得好,在香港就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
也就是說,香港的大學並不是每個學科都好。比方說香港城市大學的資訊專業很好,排名靠前;但如果孩子想學酒店管理,城市大學就不怎麼樣,那麼最好就要去香港中文大學。換過來,中文大學的資訊專業就不如城市大學。
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康也認為,比如你有興趣做農業發展研究的,香港在這方麵並沒有什麼大的領域,所以學生要自己看到將來想做什麼,我覺得他也應該到香港大學,或者到香港任何大學之前,做一點自己的分析、考慮看看,到底香港大學是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教育,香港的城市適不適合他們。不要說人家申請,他也申請。多一點了解,然後最終自己做一個決定,到不到香港大學來。
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黃依倩2006年7月19日在接受《新民晚報》記者李瑋采訪時也表示,內地和香港的高校各有各的優勢:“比如,內地高校以學風嚴謹和學科係統性見長,而港大則以發展學生潛能為特色。”
新浪網友“科大青椒”日前說,在自然科學方麵,香港並不一定有很大優勢,比如數理化,香港學數理化的學生並非最優秀的學生,教師授課當然就不能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