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高等教育的近期曆史可以看出,他們的擴張非常突然,現有的“硬件”也可能一夜之間突破。過去由港府支持的正式“大學”僅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如果以此為標準,香港的大學生僅占適齡人口的3%。20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高級人才外流,每年達四五萬人。為穩定人心,保持香港的競爭力,港府把其他的學院提升,又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學。這樣香港就有了8所受政府資助的大學。不過,即使以這8所大學在校人數統計,香港適齡人口上大學的比例也僅為18%,遠達不到一個後工業社會的要求。於是在董建華任上,香港學習美國經驗,鼓勵辦私立的社區大學,即相當於我們的大專學校。把這些學校的學生加起來,香港適齡人口上大學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0%,完全達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可見私立大專院校的學生遠多於8所主要大學。
如今香港方麵提出容許外來學生打工支持學業,並正逐漸提高大專院校中非當地學生的比例。這恐怕意味著一些低端的社區大學、短期大學也會進軍內地,對內地各個層級的大學都會形成衝擊。今後香港的高等教育如何發展,要看香港經濟的表現。有一點可以肯定,香港的經濟發展將嚴重依賴內地,依賴對內地的了解和內地的人才。而本地的勞動力供應則每況愈下,甚至已經出現連中小學都填不滿的現象。如果香港未來從內地的人才引進上嚐到甜頭,香港的大學招收內地學生的胃口就會大增。而現在那些私立的社區學院,會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擴張提供現成的硬件基礎。那時香港高等教育的容量就不是現在可比。內地的大學如果還是隻知道向國家要錢,通過尋租抬高教育成本,忽視對弱勢階層的扶助,而不是實質性地提高教育質量,就會把高等教育的領導位置拱手讓給香港。
二、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對內地產生的巨大影響
⊙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熱潮,這是客觀現象。在本書第一章中,我做了詳細的描述。那空前熱鬧的場麵,其影響之巨大,誰也無法否認。而且,在未來的幾年裏,這種場麵更加熱鬧,影響更加巨大。
香港城市大學內地與海外學生招募總監朱國斌博士2006年6月告訴《信息時報》記者,以往內地的高考狀元幾乎全被北大、清華收入囊中。但這兩年,香港的幾所大學已經對這些名校產生一定的衝擊,去年北京理科狀元陳秀野就是在清華和香港科技大學中,選擇了後者。
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積極作用是主要的,但還是出現了一定的負麵情況。
比如說“掐尖論”、“搶狀元”。也就是有人所謂的“用高額鈔票買高分學生”、“50萬元=狀元”,認為“這不過是一場極高分考生以考分換取獎學金的數字遊戲而已”。
有人撰文說(新華網2006年7月19日),香港的大學在中國文化上也不弱;但他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近幾年來,香港的大學的確是憑金錢(不一定是幾個臭錢)搶走了內地的一些尖子生,而那些選擇到香港就讀的內地學生,也大多將就業和薪水視為做出選擇的重要因素,換言之,香港的大學的“引誘”與內地尖子生們的“上套”主要體現在一個“錢”字上麵,這其實比是不是一流大學更加重要。
很明顯,選擇到香港上大學的內地學生在兩方麵受到“錢”的吸引。一方麵,香港的大學為內地學生提供不同額度的獎學金,最高獎學金包括學雜費和生活費用,高達50萬元;另一方麵,畢業後有更多的機會,不僅在事業上有比較好的前程,而且在收入上有更大的潛力,因為能在香港或海外比如美國等國家就業,起薪較高,而通過在著名跨國公司工作,更能為今後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
對此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明言(中新網7月20日電),不應簡單將港校內地招生理解為“搶內地狀元”。他表示,科大給予內地狀元的獎學金“好像好吸引”,但其實主要用來交付約27萬元的學費。他說,港高校到內地招狀元,對兩地的高等教育都有正麵影響,“這就像鯰魚效應,一條鯰魚在動,其它鯰魚也會跟著動。”朱經武還說,狀元隻是代表學生成績達到的水平,“我們找他來是希望令學生成功,所以我們不單看狀元的成績,還會跟他麵試。”他表示,“如果科大的環境有助狀元成功,我們才會招。但如果環境不適合他也招,這樣便不好。”他打趣說,“內地有幾千萬學生,香港隻是招一千幾百人,不會成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說:“中國學生多得是,幾百幾千萬了,所以隻要是第一流的好學生,我們都收。目的不是去搶所謂的尖子。”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向媒體表示,內地考生積極報考香港高校並不反常,香港的高分考生也有選擇內地名校的例子。
香港大學內地招生主任陳燕玲表示,港大在內地招生絕非故意和內地名校搶生源,每個學生都應該、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港大並非來搶清華北大生源”,來內地招生的黃依倩在表達了對北大、清華的“羨慕”之後,非常謹慎地說,“港校這兩年才出現,大家感到很新鮮,估計兩三年後將不會這樣火爆。”但兩地高校在教學科研等關鍵方麵的差異,特別是近年內地公眾“重學”態度的微妙轉變,顯然值得內地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
另外,在“掐尖論”、“搶狀元”上,香港高校方麵還認為,他們招收新生並非隻看分數,他們“掐”、“搶”的是合適人才。
香港大學內地招生負責人黃依倩介紹,今年港大共接到10餘個內地高考狀元的申請,因麵試或筆試未達到港大的招收標準而拒絕了4名狀元。“我們絕對歡迎狀元,但不會去搶,更不會討價還價。”黃依倩表示,一所高校的聲譽並不是靠招一兩個狀元掙來的,“我們隻招適合來港大的學生。”2006年港大在河南省錄取的5名考生中,理科最高分是650分,最低分是620分;而理科675分的考生和633分的考生雖然進入備選,最終還是落選了。
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也指出,港大對申請人的成績與麵試表現同等重視,以免出現“高分低能”學生。如果是隻求讀書來港,完全不打算參與課外活動的“書呆子”,則不會被收錄。
狀元並不一定受歡迎,“差生”也並不一定會被拒絕。最近有新聞報道(中新網2006年5月31日電,據香港《大公報》消息),香港科技大學就錄取了這樣一位考試成績比較差的差生:16歲的陳易希今年的中學會考成績低於大學錄取分數線,中文、英文成績還不及格;而香港科大不久前宣布,以“特殊才能”破格錄取陳易希,不以會考成績為準。因為陳易希去年因發明“智能保安機器人”奪得美國英特爾公司舉辦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林肯實驗室將太陽係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陳易希星”以資鼓勵。他發明的“藍芽智能平安表”可使突發意外的長者和病人通過其特殊裝置,指示手機撥通指定電話求救……
回應香港學界關注15歲的陳易希破格上大學,香港科大校長朱經武坦言無問題,認為一個人的年齡在於心境,關鍵是學生思想成熟的程度。他又說,他太太陳樸當年上柏克萊大學隻是15歲,他本身上大學是17歲。
看來,香港的大學招生和內地高校招生有個很大的區別:並不是隻看“分數”,而是唯“才”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