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黃粱一夢(2 / 2)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盧生又引起了同僚的妒嫉。他們再次向皇帝誣告,說盧生與邊境將領勾結,圖謀發動叛亂,篡奪皇位。皇帝聽了大為惱火,當即下令把盧生收監入獄。官差去盧家捉拿盧生的時候,盧生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至官差把他引出大門,要給他戴上枷鎖時,他才感到事情不妙,恐有殺身之禍。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盧生對自己當初熱衷功名後悔不已,對前來送別的妻子說:“我在老家有良田五頃,好好耕種足以讓全家吃飽穿暖,何苦要來求這功名利祿,引來這場斷頭浩劫?到了今天這一地步,我隻想穿著灰色短衣、騎著一匹小騾子走在去邯鄲的路上。可是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說完,他就從旁邊官差的腰裏拔出刀來,想要自刎。

虧得妻子眼疾手快,上前攔阻,盧生才沒有丟了性命。

後來,朝中一些正直的官員聯名上書求皇帝赦(shè)免盧生。皇帝念盧生過去屢立大功,便饒了他的死罪,將他發配到了冀州。

幾年後,皇帝查明這是一起冤案,於是又將盧生召回朝廷,任命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恩旨殊榮。

盧生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分別起名叫盧儉、盧傳、盧位、盧倜(tì)和盧倚。五兄弟皆才華橫溢,都考中了進士。盧儉被封為考功員外郎,盧傳被封為侍禦史,盧位為太常丞,盧倜為萬年尉,盧倚最賢能,二十八歲就坐到了左相的高位。他們娶的也都是當時天下的望族之女。

此後,盧生又得了十多個孫子,他們長大後同樣都被朝廷委以重任。五十年中,盧家因功勳卓著而受皇帝賞賜的良田、名駒和絲帛不計其數。家族之興旺令人望塵莫及。

後來,盧生年漸衰邁,多次向皇帝請求告老還鄉,但都沒有被允準。不久盧生染上重病,臨死前,向皇帝上疏說:“我本是鄉下一個以種田為樂的人,偶逢皇恩垂青,到朝廷做官,並受到君王的愛護,位極人臣。現在年逾八十,已到彌留之際,皇帝的聖恩無以為報,謹奉表陳謝。”

皇帝看了後,下詔讚許了盧生一生的功績,希望他安心養病,早日痊愈。但盧生在接到聖旨的當夜就死去了……

邯鄲道上的小客棧裏,盧生伸了個懶腰醒了過來,發現自己仍睡在那青瓷枕上,呂道士還坐在自己的身邊。係在樹上的騾子正悠閑地嚼著青草,店主人蒸的黃粱米飯還沒熟,周圍的一切都和他入睡以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

盧生一下子高興起來:“原來這隻是一場夢啊!”

呂道士對盧生說:“人生的榮華富貴,應該就像這些吧!”

盧生沉默了很長時間後,向呂道士致謝:“人生的寵辱窮達、得失死生,我都明白了。多謝道長節製了我的欲望,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我一定牢記在心。”說完,他向呂道士深深地鞠了一躬,牽著騾子走了。

智慧點燈

這是一個頗具諷世意味的神話故事。盧生一開始覺得讀書人就應該治國平天下,成就一番事業,使家族興旺,一生盡享榮華富貴;後來借呂道士的青瓷枕在夢中實現了自己娶望族女、登進士第、出將入相、子孫滿堂的理想,夢醒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高官厚祿未必會帶來美好生活,躬耕田壟也自有平凡的幸福。

到底什麼才是生活的真諦呢?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最基本的應當是:不要來於塵土又歸於塵土,總得留下點什麼,證明自己來過世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