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h2}五 跨國長征
讀者肯定要問,那支出走的回民義軍哪裏去了?如今中亞的東幹人——國外最大的回民群體,就是從大清出走的回民義軍的後裔。
130多年前,在左宗棠的清剿之下,一支數萬人的陝甘回民義軍,由領袖白彥虎率領出走新疆,投靠已經占據新疆大部土地的浩罕塔吉克人阿古柏。
左宗棠收複肅州後,集中清軍和投降的回民軍進入新疆,向阿古柏發起進攻。狡猾的阿古柏將陝甘回民義軍放置在第一線,白彥虎無奈地充當了炮灰角色。公元1876年,血戰在古牧地爆發,回民義軍被左宗棠的手下悍將劉錦棠擊敗,白彥虎隨阿古柏退出天山北路。
天山防線被突破,氣急敗壞的阿古柏飲鴆自殺,阿古柏的兒子伯克胡裏與白彥虎節節敗退到大本營喀什噶爾。
戰爭沒有周末,根本不會給弱者喘息的機會。公元1877年12月26日,喀什噶爾保衛戰以失敗告終,白彥虎連同陝甘回民義軍開始了最為壯烈的跨國長征。
隆冬時節,前方的天山被大雪覆蓋,背後的清軍步步逼近。正是在逼近生命極限的地方,人的生命感覺才最為敏銳和強烈。上萬人的義軍殘部和家眷毅然啟程,從新疆喀什向北翻越了海拔4267多米的天山山脈,最終逃脫了清軍的前堵後追,進入俄國七河地區,伯克胡裏也一起死裏逃生。當他們終於在楚河岸邊紮下營盤的時候,卻發現上萬人的隊伍隻剩下3314人,其餘的人或戰死或凍死或餓死或葬身在雪崩之中。
義軍流落到中亞後,被沙皇政府收留。陝甘人在異國土地上播下從老家帶來的種子,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營盤”向四周擴散。聚居點集中在吉爾吉斯、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楚河兩岸,距離中國邊界約有1000公裏。進入七河地區後的若幹年,他們被官方認定為中亞最年輕的少數民族——東幹族。東幹,就是指甘肅東部。
130多年過去了,時間撫平了曆史的傷疤,風沙湮沒了歲月的苔蘚,但永遠掩不住的是他們那血濃於水的中國情結。直到如今,東幹人後裔仍自稱大清國人、小清國人或中原回回、中國回族。
}h2}六 走向光明
終於,辛亥革命的槍聲,如報春的鷓鴣,宣告了長達兩千年封建專製統治的末日,喚醒了中國這頭昏睡百年的東方之獅。孫中山的“五族共和”主張,點燃了包括回族在內的各族人民心中的希望。
僅僅幾年,這撮希望之火就被兜頭澆滅,因為蔣介石一直奉行大漢族主義,公開聲稱“中國隻有漢族,其他民族都是漢族的大小宗支”,把回族稱為“宗教信仰不同的國民”。
對分散在各地的回族民眾,蔣介石一如既往地采取了“以回製回”的策略,清朝官員馬安良、馬福祥、馬麒搖身一變成了國民政府的大員,官銜也由提督、統領換成了主席、委員。在公元1920年底的地方自治浪潮中,寧夏護軍使馬福祥、甘州鎮守使馬璘、涼州鎮守使馬廷穰(馬安良之子)、西寧鎮守使馬麒、寧夏新軍司令馬鴻賓(馬福祿之子)形成了“西北五馬”。公元1936之後,“新西北四馬”浮出水麵——馬鴻逵(寧夏省主席)、馬鴻賓(甘肅省代理主席)、馬步芳(青海省代理主席)、馬步青(新編騎兵2師師長)。這種家族式統治一直持續到五星紅旗在北平升起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