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昭平縣富羅鄉竹刀村,也有過這樣的現象。從1967年4月13日到7月14日這段時間裏,這裏陸陸續續發生了120多起自燃起火的事情。有的時候,一天起火最高能達到19次。當然,關於起火原因,專家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和興安縣小毛村起火現象所做的推測一樣,也隻能是一種推測,沒有辦法得到證實。所以,要想揭開這些無名之火的自燃之謎,還需要人們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放電魚

渤海灣的遠洋作業船隊,開到東海漁區趕魚汛,在排除水下故障時,檢修員遇到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情況:剛剛潛到水下,無意間觸到了什麼東西,突然四肢麻木,渾身戰栗。當地漁民告訴他們,這是棲居在海洋底的一種軟骨魚——電鰩在作怪。這是一種能放電的魚。

其實,放電的本能並不隻是電鰩才有。目前已發現有500多種魚,其體內都有“發電機”,能夠發出電流,一隻最大的電鰩,每秒鍾能放電150次,有時放出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每條能產生350伏的電壓,可以擊死小魚,還能將漁民擊昏。南美洲的電鰻更是電魚中發電功率最大的一種,每條能發出高達800伏的電。有人計算過,10000隻電鰻同時放的電,可供電車走幾分鍾。

電魚為什麼能放電呢?

原來,它們身體內部有一種奇特的放電器官,可以在身體外麵產生很高的電壓。這種器官,有的起源於鰓肌或尾肌,有的起源於眼肌和腺體。電鰻的電器官分布在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呈長棱形。電鰩的放電器官則排列在頭胸部、腹部兩側,樣子像兩個扁平的腎髒,是由許多蜂窩狀的細胞組成的。

一次放電中,電鰩的電壓為60~70伏。在連續放電的首次可達100伏,最大的個體放電在200伏左右,功率達3千瓦,能夠擊斃水中的遊魚和蝦類,作為自己的食料。同時,放電也是電魚逃避敵害、保存自己的一種方式。

極光之謎

在我國東北的黑龍江北部,有時在萬籟俱寂的夜晚,茫茫天穹中,驀然出現一片紅色絨幕。正當人們驚疑之際,它又突然變成一片藍色草地。時而有似蟒蛇遊動,時而有似駿馬奔馳;或者像山間燃起巨火;刀光劍影,旌旗變幻;或者像天神睜開了慧眼,光焰噴射,窺視人間……人們把這種在夜晚天空中出現的光怪陸離的奇景,稱為極光。

1982年6月18日晚10時左右,在我國黑龍江和吉林西部以及內蒙古和河北北部地區,有人看見了這樣一種極光。在北麵天空離地平線不遠處,先出現了一個月亮大小的半圓形乳白色光片,隨後,光片呈扇形向東北方向逐漸擴大。約10時15分時,形成弧形光幕,邊緣較亮,中部較暗,光幕內看不見星星。然後,弧形光幕繼續擴大,亮度變暗,10時30分時光幕最大,約占天空1/5,而光幕內星星已能看見。大約10時50分,光幕大部分消失。大約10時58分,光幕全部消失。

極光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現過。在北半球能看見極光機會最多的區域是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島北部,挪威北部、新西伯利亞群島南部。相比之下,我國黑龍江北部能見到極光機會比上述地區少,並且主要是在三月、九月份左右,也即在春分和秋分前後才有。

極光是地球上最壯觀的自然現象之一,但又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極光爆發期間,嚴重騷擾電離層,從而破壞短波無線電信號的傳播,這時通訊、交通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在美國。一個遠在阿拉斯加的出租車司機,在極光強烈活動之際,竟收到來自本土東部的新澤西州調度員的命令;同時,監視橫跨極地飛行器的預警雷達屏幕上,也可能突然出現虛假的圖像,因而報警。同時,極光不斷變化可能會在輸電線、電話線和輸油管道等細長的導體中感生出強大的電流。受感生電流衝擊,輸油管道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腐蝕。1972年,一次極光使哥倫比亞的一台23萬伏變壓器炸毀,還造成美國緬因州至德克薩斯州的一條高壓輸電線跳閘。

那絢麗多彩、威力無比的極光是怎樣形成的呢?以往,科學家們一般認為: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空間,一旦被地球捕捉,則受到地球磁場的控製,沿磁力線朝地磁極作螺旋下降,再與那裏低密度的高層大氣碰撞而放電發光。或者太陽出現黑子、耀斑、日珥等,組成太陽的物質還不斷發生強烈的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陽就向宇宙空間噴射出大量帶電粒子,如質子、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像來自太陽的一股巨風(俗稱“太陽風”),衝入地球範圍後,由於地磁場的作用,它們便集中降落到南北地磁極附近的高空,高空大氣中的各種氣體原子、分子受到這些帶電粒子的激發,便造成發光現象。那麼,根據這種解釋,極光就應該在磁極上空以某種“輝點”那樣的形式出現。但是,情況卻不是這樣。極光並沒有呈“輝點”的表現形式,而是在極區上空裏不規則的橢圓帶幻像。這種情況不禁使人們對以往的一般解釋產生了懷疑。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待人們繼續研究。

雲彩預報地震

1978年3月6日,日本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在舉行記者招待會時,他指著北方天空的一縷雲說:“這就是地震雲,不久將會有一次影響日本廣大地區的強烈地震。”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裏果然發生了一次78級地震。

利用地震雲來預報地震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由於這種方法觀察方便,無需任何設備,所以不僅受到專業地震工作者的重視,一些業餘愛好者也都躍躍欲試,想驗證一下這種方法的正確程度。

作為一種新的方法,鍵田忠三郎也遇到了挑戰。日本有一個“地震預報聯絡委員會東海地區判斷會”,是日本地震預報的最高權威機關,該會的專家認為這種方法隻能在社會上引起混亂,沒有任何科學價值。東京大學教授荻原尊禮認為,這種方法中講的地震雲純屬巧合。連日本氣象廳主管地震問題的專家也說鍵田忠三郎統計的地震,有的遠離日本本土,有的發生在海底數百千米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大氣層中有反映。

地震雲是出現於天空的雲彩,為什麼有的人能從普通的雲彩裏發現與地震有關的地震雲?什麼形狀的雲彩與地震有關呢?

我國地震研究工作者發現,地震雲顏色複雜,多呈複合色,一般有鐵灰、桔黃、橙紅等。地震雲多出現在淩晨或傍晚,分布方向與震中垂直,有的人根據這個規律曾經成功地預報了地震的震中位置。我國地震學者呂大炯彙總了一定範圍內的地震雲,並製成了地震雲分布圖,在這張分布圖上,他確定了地震雲垂線交彙點的地麵投影位置,並認定這裏是地震可能發生的地帶。我國20世紀70年代地震研究的實踐證實了呂大炯的推測。呂大炯還認為,這種地震雲在時間上既可以和近期地震相對應,也可以和遠期地震活動相對應。在空間上,既可以和近距離的地震相對應,也可以和遠距離的地震相對應。例如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8級地震和西半球的亞速爾群島地震,都影響到了北京地區的大氣層,有人在幾天以前就觀察到了雲彩的異常變化。

除了常見的條帶狀地震雲外,還有一種地震雲呈輻射狀。這種雲從某一點向外呈指狀輻射,它主要出現在早晨和傍晚,由於霞光的關係可以有不同的顏色,雲的輻射中心多位於震中的上空,因此從鄰近地區常常看不到它的全貌,而隻看到幾條向中心彙聚的指條狀雲。這種地震雲可能主要與近距離的地震有關。

還有一種雲,地震學家給它取名為肋骨狀雲。這種雲像是一些排列整齊的肋骨,沿一方向呈寬帶狀分布。它可能是長蛇狀雲的“寬化”,很可能是由於同時來自大致相同方向的兩次地震共同激發的結果。

地震雲是怎樣產生的呢?

日本是地震雲記載最多的國家之一,所以日本學者率先對它進行了解釋。

日本九州大學真鍋大覺副教授認為,地震之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並促使地熱升高,加熱空氣,使其成為上升的氣流,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的稻草繩狀的地震雲。

真鍋大覺的理論中有一些很難自圓其說的地方,我國氣象地震研究人員從大氣物理角度提出了質疑。

首先,同溫層在對流層上麵,距離海平麵高度為10000多米。這個高度,一般上升的氣流是達不到的。就是火山噴發、核彈爆炸,也隻能使空氣對流上升對流層頂附近的高空。而且這種強烈對流,一般都是產生“塔狀”、“柱狀”、“蘑菇狀”等垂直方向發展的對流體,不可能形成沿水平方向展開的橫臥狀的細長帶狀雲,更無法解釋這種長條狀雲為什麼垂直震源方向分布。

其次,按照真鍋大覺的理論,地震雲應出現在地震震中的上空;根據我國大氣物理學家顧震潮先生的理論,地震雲距震中最遠不超過3000米。然而據有關報道,有人在距離震中幾千千米以外看到了地震雲,甚至有人隔著半個地球的遙遠距離也看到了地震雲。這又怎麼解釋呢?

第三,地球岩石的熱傳導是極其緩慢的,它通過10米厚的岩石至少也要3年。那麼,地球內部所積聚的能量,又是通過什麼機製加熱大氣的呢”

針對真鍋理論受到的挑戰,我國學者呂大炯提出了下列解釋理論:他認為地震雲除了可能出現在震中區上空外,也可能出現在那些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這些應力本來就集中的斷裂受到遠處震中區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來的應力時,應力就更加集中了。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造成熱量增加,於是,地下熱流通過斷裂不斷逸出地麵,並上升到高空,形成條帶狀地震石。

呂大炯還認為,地熱傳遞給大氣,不一定非通過從斷裂帶逸出的氣流不可,還可以通過輻射的方式(如超高頻或紅外輻射)來加熱斷裂帶上空的各種微粒,從而導致了條帶狀地震雲的產生。由於斷裂帶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所以由此產生的條帶狀地震雲也是垂直來自震中的震波傳遞方向。

輻射狀地震雲是怎樣形成的呢?呂大炯認為是由於震中處於某些應力高度集中的斷裂交彙處,而且,應力隨距離而衰減,因此便形成了焦點對應震中的輻射地震雲。

我國學者呂大炯的理論,雖然更好地解釋了地震雲的某些特征,但這些理論仍是帶推測性質的,至今還沒有獲得有關的實測數據,而對於那些相隔半個地球的遠震地震雲來說,它能否把應力傳遞過去,也實在令人懷疑。那些發生在海底的地震,更令人難以相信它們會引起地震雲。

地震雲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些都還是難以準確回答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