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動物的再生能力為什麼特別強
高等動物,即使是人,一般都沒有再生的能力。然而,有些較低等的動物再生的能力卻很強。
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戶漁民在海邊養殖各種貝類,像牡蠣、蟶、扇貝之類。可氣的是,海裏有一種海星常把貝殼裏的肉吃掉,給漁民帶來了災難。
漁民想懲罰一下這些可惡的海星,於是就把它們撕成兩半或好幾段,扔進大海裏。
奇怪的是,過了好些日子,海灘上的海星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漁民意外地發現,有的海星在撕掉的傷口處又長出了新的部分,正好補上了被撕掉的那一半。原來,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被撕成的每一段又長成了一個新海星,從此漁民就改變了懲罰海星的辦法,不再把它撕碎扔到海裏,而是扔到海灘上曬死,或者放到鍋裏煮死。
蚯蚓也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把一條蚯蚓在中間切成兩段(在第15~20節之間切斷效果最好)不但不會死去,反而會變成兩條蚯蚓。
有些動物利用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具有再生能力這一特點,在遇到強敵時,便實施苦肉計,借機逃脫。
海參是弱小動物,常常受到海中強敵的襲擊。遇到危急關頭,海魚張開大口,正要吞食它的瞬間,它立即把肚腸從肛門拋出,自己乘機溜走。過不久,它又會有一副新的肚腸。
章魚,有8隻腕手。當一隻腕手被敵手擒拿住時,它便意識到生命受到威脅,於是立即將那隻腕手舍棄,斷下的腕手,仍然還會蠕動,以致敵手朝這隻腕手猛撲過去,結果,因小而失大。據生物學家觀察,章魚約在整個腕手的4/5處自斷。自斷後,傷口處血管立刻收縮,進行自身閉合,不會出血。6小時後血管就舒通,第二天就開始長出新腕手。
壁虎遇到猛烈打擊或被敵人咬住之後,也能夠把自己的尾巴丟掉。過一段時間,再長一條新尾巴。
此外,水螅、蚱蜢、螃蟹、螳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
某些動物為什麼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呢?為什麼高等動物甚至人類都沒有這種再生能力,而一些較為低等的動物卻有呢?這還需要動物學家們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動物為什麼玩遊戲
玩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許多動物也是玩的行家,無論是地上走的,還是空中飛的,海裏遊的動物,它們中的一部分都很精通玩。
在熱帶叢林裏,有兩隻葉猴在10多米高的樹頂上走來走去,它們還有時用一隻手勾住樹枝而倒立下來,好像在比試技藝,相互推擠,想方設法把對方推下去。
在北極冰雪的陡坡上,有一群北極渡鴉正在表演滑雪:它們飛上坡頂,一隻挨一隻地順著坡勢滑下去,滑到坡底時,又飛上來重新開始,好像小孩在玩滑梯。
在大海裏,刮大風時,成群的露背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麵,對著刮來的風,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著。等到靠近海岸後,它們又遊回去,重複這樣的動作。
科學家們通過對大量動物的遊戲行為進行觀察,結果發現會複雜遊戲的動物,大腦也比較發達,比較聰明,比如,球鼻海豚、黑猩猩、大鸚鵡、象、北極熊、渡鴉等,它們的海裏遊戲比較複雜,表現了較高的智能。另外,一些靠群體狩獵捕食的動物,如林狼、斑鬣狗、獅子等,它們的群體內個體聯係比較密切,玩的遊戲很精。
動物怎麼會懂得玩遊戲?它們為什麼要玩遊戲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玩遊戲是對它們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以便它們從小熟悉未來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各種“技能”,以及熟悉在未來社會中動物之間將形成的各種關係。
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玩遊戲是動物的天性,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等行為一樣自然而然。自得其樂的遊戲活動,使動物在緊張的自然競爭中得到某種調節或補償,使它們在心理、生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保護。
還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動物玩遊戲是一種學習的行為。
對於動物玩耍的行為,究竟哪種看法正確,至今還是一個謎。
動物語言之謎
人類有語言,這是人類與動物的重大區別之一。
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由於集體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彼此之間要交流思想,於是,語言就誕生了。語言的使用,促進了人類的思維,使得大腦更加發達。語言的使用,也促進了勞動經驗的交流和積累,從而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
動物有語言嗎?有的小朋友也許會說:“有,我們看的動畫片中,唐老鴨、米老鼠不是都會說話嗎。”的確,在童話中,在動畫片中,動物都會說話,不過別忘了,這是人們用擬人的手法在講動物的故事。
在動物界中,的確有“語言”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學問。有些科學家,畢生都在和動物交流,記錄、分析動物的“語言”,從中了解這些“語言”含義,了解動物是怎樣交流感情和信息的,他工作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績。
表達意思和交流感情的工具
和人類的語言相比較,動物的“語言”要簡單得多。在同種動物之中,它們使用“語言”來尋求配偶,報告敵情,也可以用來表達友好、憤怒等感情。春天,是貓的發情期,一天晚上,貓就會出去尋找配偶,人們常可以聽見貓拖長了聲調的叫聲,這是在吸引異性。動物的“語言”,也用來溝通動物和主人的關係。夜晚,在農舍前,傳來一陣陌生人的腳步聲,看門狗伸長了耳朵,隨著聲音的接近,它狂吠起來,這是告訴主人:有陌生人靠近我們的家,要警惕。
雖然鵝的叫聲都是單調的“嗄、嗄、嗄”聲,有位叫勞倫茨的教授卻成功地翻譯出了鵝的“語言”。如果鵝發出連續6次以上的叫聲,意思是說:“這裏快活,有許多好吃的東西。”如果剛好是6個音節,則表示:這兒吃的東西不多,邊吃邊走。如果隻發出3個音節,那就是說:“趕快走,警惕周圍,起飛!”在鵝發現狗的時候,會從鼻腔中發出一聲“啦”的聲音,鵝群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驚恐地拍動雙翅,慌忙逃走。
狒狒是一種低等靈長目動物,在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節目中,曾經介紹過它們的群居生活。根據科學家的分析,狒狒的語言已經很複雜,它由聲音由兩個部分組成,它們的語言包括20多種信號。當發現敵情時,狒狒王便發出一種特殊的叫聲,警告其他狒狒逃走或準備戰鬥。在動作上,狒狒可以有十幾種眼睛,它的眼、耳、口、頭、眉毛、尾巴都可以動作,表示出友好、憤怒等感情,如此豐富的聲音和動作,就組成了狒狒複雜的“語言”係統。
鳥類的“語言”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們常用“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來形容我們美好的祖國。研究鳥的“語言”的科學家發現,鳥的“語言”可以分為“嗚叫”和“歌唱”兩種。“嗚叫”指的是鳥類隨時發出的短促的簡單的叫聲,它們常常是有確定含義的。例如,雞(雞也屬於禽類,是飛鳥的“親戚”)的“語言”是我們常聽見的。在溫暖的陽光下,雞媽媽帶著一群小雞在覓食,它用“咯、咯……”的叫聲引導著小雞,而小雞的“卿、卿……”的叫聲也使雞媽媽前後能照應它的孩子們。這時,天空中出現了一隻老鷹,雞媽媽立刻警覺起來,向小雞們發出警報,展開雙翅,讓小雞們躲藏在它的翅膀下。
至於“歌唱”,主要是指在繁殖季節由雄鳥發出的較長、較複雜的鳴叫,關於這些“歌唱”的意思,科學家有不同的分析,歸結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雄鳥在誘惑雌鳥,另一種認為“歌唱”是宣布“領域權”,表示這塊地方已經屬於它所有,別人不得侵犯。
科學家發現,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語言”。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語言”是最複雜的,它可以使用多種聲音和信號,用來定位、覓食、求偶和聯絡。
動物語言中的方言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著方言,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或者一個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時聽不懂那裏的方言。在動物中,同樣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每一種飛鳥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且互不相通。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某個動物園中,一隻野鴨闖人了紅鴨的窩中,把老紅鴨趕走,自己幫助紅鴨孵出了一窩小鴨,可是這些小紅鴨根本聽不懂野鴨的“語言”,不聽從它的指揮。小鴨們亂成一團,野鴨也毫無辦法。後來來了隻大紅鴨,它隻講了幾句“土話”,小紅鴨就乖乖地聽它的話了。
不僅不同種動物之間語言不通,而且同種動物之間也有方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烏鴉的語言,而且將它們的語言用錄音機錄製下來。當成群的烏鴉從天上飛過時,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錄製的烏鴉的“集合令”,這時烏鴉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當他將烏鴉的“集合令”錄音帶帶到另一個國家去播放時,就不靈了。他發現,居住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烏鴉的語言也不一樣,法國的烏鴉對美國烏鴉的“講話錄音”就一竅不通,甚至於對它們的報湖號也毫無反應。
科學家們又發現,海豚的“語言”是世界通用的。單個海豚總是默不作聲,若有兩個海豚碰到了一起,“話匣子”就打開了,它們一問一答,可以聊上很長的時間。為了研究海豚的語言,美國科學家曾做了一個“海豚打電話”的實驗,把兩隻海豚分別關在兩個互不聯通的水池裏,通過話筒和揚聲器讓它們互相“交談”,然後錄下它們談話的內容,進行分析。當科學家將來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隻海豚分別置於兩個水池之中時,這兩隻家鄉相距8000千米的海豚,竟然通過“電話”交談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