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寶藏奇跡(1)(3 / 3)

又過了近半個世紀,法國人組織力量再探此洞,他們避開原洞口,試圖從周圍挖坑道接近水下的深洞。他們從“噴物洞”東側100多米處的礫石地帶開始下挖。一幹就是幾十年過去了,所有的嚐試都沒能接近深坑,地下水仍然是他們的攔路虎。

威廉·基德的寶藏

可能是被他們這種持之以恒的努力所感動,地下深處傳遞給他們又一個重要的信息。1897年的一天,波浪將一張油紙從法國人挖的坑道中浮上水麵。人們從這張紙上看到了“威廉·基德”的字樣,這使水下的財寶有了線索。威廉·基德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大海盜,一生作案無數,1701年被英國政府捕獲後處死。他死前曾多次求饒,願意以巨額財富換取生命,但他的請求都被斷然拒絕了。看來,“噴物洞”底就是他的藏寶之處。這使這個神秘的坑洞更加誘人,因為據權威人士估計,這裏埋藏的威廉·基德的財寶總價值達數十億美元之多,隻是現在人們仍然沒有好的辦法挖到下麵的寶藏,而科學界則更著迷於研究這個地方原來為什麼會發生往上噴物的現象。探險者們仍然沒有放棄這個神秘的“噴物洞”。

6、海底的銅像

1972年,意大利人從海裏打撈上來兩尊銅像,經過有關專家鑒定,這兩尊銅像是公元前506年的作品,是兩件稀世珍寶。

藝術珍品

這兩尊銅像是麗亞切武士像,一尊高2.10米,重250千克;另一尊高1.98米,略重於前者。銅像的嘴唇、乳頭、眉毛和睫毛用紫銅鑲貼,牙齒用白銀鑲嵌,眼珠用琥珀和象牙製成。整個人體造型細膩,線條正確,表現真實,充分體現了當時藝術家的精深造詣。

沉底原因

至於這兩尊銅像沉入海底的原因,有人認為,曾經有一艘帆船運載銅像至麗亞切附近海麵時,由於火災或風暴而遭致沉沒;也有人認為,銅像被綁在桅杆上,因大風刮斷桅杆而跌入海中;還有人認為,可能是在一次海難中,為了減輕載重量而把銅像拋棄海中的。

關於銅像的來曆也有多種說法,有人根據古希臘作品和腳底連接的鉛塊有扭斷的特點,認為它們出於古希臘某處,由於羅馬人征服了古希臘而掠奪至意大利半島;也有人認為,公元前771年起,意大利半島南部是希臘的殖民地,擁有十分發達的希臘文化,因此,雕像很可能是當地製造供廟宇或皇帝作裝飾的。

作者之謎

關於銅像的作者,也有多種不同說法。一些人根據銅像麻花形卷發和腳向前的姿態等特點,推斷作者是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畢達歌拉,他的藝術特點是風格細膩,而且其人正好生活在銅像發現的地區;還有些人認為,兩尊銅像的製作時間相差二三代人,並非出自一人之手。

銅像為何身份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屬於奧林匹斯山12神的範疇。有人認為是阿波羅神廟中的神;也有人說是馬拉鬆戰役中的英雄,或荷馬史詩中的人物形象;不過,多數學者推測銅像是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統帥阿加門農,或名將內斯特之類的人物。

7、海底城市哪裏來的

海底城市到底是哪裏來的?它究竟是不是古代的大西洲呢?它又為什麼會沉入海底呢?至今沒人能夠回答。難道說,《藏經》之中所記載的曆史都是想像出來的嗎?

海底城市

1968年,美國範倫博士在巴哈馬群島的北彼密尼島附近水底發現了雄偉的海底城牆,它長達1600米,每塊石頭有16立方米之大。繼而又發現了幾個碼頭、一座翼棧橋,顯然這是一座沉沒的港口,同年,他又在北彼密尼島海底發現一座城市,有街道、車站、城牆等建築物。

1979年,一位波蘭人發表了一組驚人照片,顯示出此處海底城市,其中有許多大理石雕像和種種器皿。有人在馬尾藻海西部靠近美洲大陸的海底發現了長300米,高200米的巨大海底金字塔,它有兩個大洞,海水以驚人的流速從洞中穿出,狂濤洶湧,令人驚歎不已。

弧島上的遺留

在地中海的聖多裏尼島。古代這裏曾產生過高度的文明,在3500年前的一場毀滅性火山爆發中消失了。如今,考古學家們在該島的阿克洛提鎮進行重點發掘,發現了許多精美壁畫,有遠航的船隊、民舍等等。這是否就是大西國人留下的呢?麵對發掘現場,人們不禁發問。

對大西洲的諸多猜想

現在,古典曆史學家們無論從人類學的觀點出發,還是從地質學的觀點出發,均不能係統地否認大西國的存在。

有一種理論認為,大西國可能是整個美洲大陸,它正好與北非同小亞細亞相加之和大小相等,而且人們已找到了12萬年以前的象、馬、牛、人類的骨骼化石。

但是,還有另一種理論認為,大西國位於美國佛羅裏達洲亞馬遜河口之間,或是地中海的出口處。

8、最早的海底探寶者

1651年,費布斯出生在美國緬因州的鄉村,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當過造船工人,也幹過海盜及販賣奴隸的勾當。

傳奇的經曆

他想把自學得到的知識有效地用於海底探查。他先製造了一艘小船,自任船長,並作了幾次出海航行。在一次去西印度群島的航行中,他無意中聽說在這一帶海域曾沉沒過裝有很多貨物的西班牙船隻。關於這些沉船並未遺留有確切的記錄,但根據傳聞,在17世紀中葉,裝載有從印加掠奪的財寶的西班牙平底樓帆船在此沉沒。他決心探查這些“巴哈馬附近的黃金船”上的財寶。

費布斯為尋求支持者來到英國,榮幸的獲準拜見國王查爾斯二世,並被允許租借海軍的洛茲·歐市·亞蘭吉號護衛艦作為探查的工作母船。

1683年,費布斯指揮“洛茲”號在古巴島北巴哈馬群島海域對沉船進行調查,由於未發現沉船而決定返回英國,以圖東山再起。雖然這次沒有得到英國皇家方麵的支援,但他找到了另外幾位讚助者,並設法搞到了兩艘200噸的船,配備了特別潛水設備,重新組成了探查隊。這時,費布斯從乘船由西印度群島來的旅客那裏了解到,自1642年就杳無音訊的西班牙船隊中最大的船沉沒在伊斯帕紐拉島海域。於是,探查船重返巴哈馬海域。他讓潛水工人們仔細地調查了目的地海底的礁石和裂縫,結果在1687年發現了一隻覆蓋在珊瑚下麵的黑色船體。

這一船體傾斜的甲板有十幾米長,深度已到當時潛水作業的極限。當時,仍然使用著水麵供氧式潛水設備,長長的呼吸管極大地防礙了潛水員的自由,即使確認了財寶位置,其打撈作業也是十分困難的。為此,在深處利用了潛水球等設備,使作業能夠繼續下來,並且在幾星期以後,成功地打撈上來了金銀條。他們用船裝載著27噸財寶得意洋洋地返回倫敦。

時代的開端

費布斯探寶成功的消息在歐美廣為流傳。費布斯不僅是最早的海底探寶者,其行為還大大刺激了海洋探險熱和冒險精神,同時,使搜尋海底寶物以發財的願望形成一股不斷高漲的風潮。在倫敦,沉船打撈公司為擴大企業的影響,曾經在泰晤士河由潛水員向市民們展示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