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寶藏奇跡(2)
9、蓋特藏寶
17世紀末,海盜四起,許多商船在海上被搶。英國女王為使英國的商船隊免遭海盜襲擊,命令海軍將領蓋特率領艦隊前往印度洋護航。這位身經百戰的蓋特根本不把海盜放在眼裏,他隻帶上兩艘快艇在海上遊弋。不料,沒過多久便突然受到海盜船的猛烈攻擊。在全軍覆沒的情況下,蓋特怕回去後被女王殺掉,便獨自一人跳海逃生去了。
風光無限
不到兩年,蓋特憑借自己的膽略和經驗,很快也成為一個殺人放火掠物的大海盜。5年之後,他聚斂了無數金銀財寶,並把它們藏在太平洋上一個無人注意的小島上的山洞之中。
這時,蓋特已55歲,他決心與海盜生涯告別,他來到美國,與一個波士頓的孀婦結了婚,並在紐約定居,成為該市唯一可以在銀行無限取錢的存戶。
他出資修建的舞廳是紐約城最典雅華麗的交際場所,當時,誰能收到他和夫人的一張舞會請柬,就標誌著一個人在社交界的極大成功。
帶進墳墓的秘密
誰知,好景不長。不到兩年,駐紐約的英國總督逮捕了他。因為他的海盜行徑被發現了,並將其送交倫敦法庭審判。
1701年5月23日,一輛黑色囚車駛到倫敦中心廣場的刑台前。裏麵走出伯爵和兩名劊子手。伯爵的胸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海盜蓋特”。執行官向他宣讀了死刑判決書。
然後,執行官又給他一個最後的機會。隻要蓋特供出藏寶之地,便可寬恕他一死。蓋特搖搖頭不答應。執行官一揮手,劊子手將絞索套進了他的頭顱。
寶藏的探尋
蓋特死了。但是,探索他所藏珍寶的嚐試百年來一直沒有中斷過,各種各樣的關於蓋特的材料連綿不斷。
1867年,加拿大工程師馬凱爾的探險隊在蓋特曾工作過的地方,借助火炬的亮光,發現了一些手提箱,可能是蓋特遺物。
1930年,倫敦的古董商赫加金爾特,在一個古舊的海員皮箱中找到一張藏在雙層底中的海圖,海圖上有蓋特的姓名縮寫K·T。但是,無論是島的名稱,還是它的座標都沒有在圖上標出。
1971年8月,人們在某海沿岸水下攝影時曾發現類似山洞的地方,裏麵發現了一些箱子之類的東西,但在爆破山洞時,由於爆破力太大而毀壞了修建的排水係統,以致海水倒灌而淹沒了山洞。
直到80年代,擁有聲納、紅外線電視、金屬探索儀以及其他各種最現代化儀器的美國特立通股份公司,聲稱發現大西洋中一個名叫“奧伊克·阿連德”的小島,就是蓋特藏匿珍寶的寶島。
特立通公司計劃花費200萬美元,在島上進行探寶工程。董事戴維德充滿信心地說:“我們一定能揭開這個近300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秘密。估計利潤將達5000萬美元。”
到1989年為止,特立通股份公司探寶還沒有結果。一旦發現蓋特的珍寶,相信一定會轟動全世界。因為蓋特所掠奪的珍寶中有一些是曆史上著名的文物,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10、“阿波丸”黃金
1944年底,二戰即將結束,日本帝國主義瀕臨失敗的邊緣,尤其是其海上運輸線已被完全切斷。美國政府怕日本政府窮凶極惡,迫害戰俘,遂通過中國和瑞士從中斡旋,允許日政府動用少量運輸船。“阿波丸”號就是其中的一艘。
“幸運之神”的不幸
“阿波丸”號通體乳白色,被稱為“幸運之神”。1945年2月17日,“阿波丸”號裝載800多噸物資,駛向東南亞,並從東南亞帶回2000多名乘客。同時,它還秘密裝運了300噸橡膠、3000噸錫錠、2000噸烏、800噸鈦、40噸黃金、12噸白銀、50箱工業鑽石、50箱珍珠瑪瑙和部分貨幣,總數達50億美元之巨。
4月1日傍晚,“阿波丸”號駛入台灣海峽。晚22點,在那裏巡邏的美國“皇後魚”號,未經請示,也未示警告,突然向“阿波丸”號發射了3枚魚雷。隨著3聲巨響,“阿波丸”號斷為兩截,慢慢地沉入海底,整艘船隻有一人生還。
失蹤的黃金
“阿波丸”號在海底沉睡了32年後,1977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布,準備打撈“阿波丸”號沉船。此項工程稱為“7713工程”。1977年3月,中國打撈公司的調查船和海軍合作,奔赴沉船地帶。經過一個多月的勘察、測量,終於在5月1日發現了目標。
如果說發現目標是個困難的過程,那麼,打撈則是個艱險的曆程。一直到1980年7月6日,整個“阿波丸”號才得以重現天日。
但疑惑也隨之而來。對照當年的存貨記錄,貨物全部找到,但獨獨沒有那40噸黃金。從“阿波丸”號裝上貨到被擊沉,中間並未停過船,那麼40噸黃金怎麼會不翼而飛了呢?這不僅令我國政府困惑,也為世界不解。究竟是誰拿走了這40噸黃金,則仍然像沉在海底的謎。
11、張獻忠的錦江藏寶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曾與李自成齊名,他率領的農民軍經過奮戰最後占據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後來被清軍剿滅。相傳張獻忠在戰敗之前曾把億萬金銀窖藏於四川某處。幾百年來,有許多人垂涎這筆巨額財富,可惜都勞而無功,至今沒有人找到它。
窯藏的寶藏
所謂窖藏就是在地下或山中掘穴藏寶的方法。古代人都是用這種方式貯存和收藏財富的,作為雄踞一方的大西皇帝張獻忠窖藏其寶,也在情理之中。
多種曆史文獻中都記載了張獻忠藏寶的事。私家著作《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記載:清順治二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億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這不僅說明了張獻忠藏寶的數量,還寫明了他藏寶的地點和方法。設法移開錦江水,在江底下窖藏財寶的說法,在其他私人著作中也常常提到。《平冠誌》卷十二中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鎮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這比前一篇文獻說得更細,隻是作者自稱是引查繼佐的說法,可是查繼佐的明史著作《罪唯錄》中並無這種記載,上麵的說法很像是傳聞。
不過,清朝的《明史》編撰者對上麵的說法持肯定態度。《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就是說張獻忠將其金寶窖藏在錦江下的人工洞穴中,利用江水為天然屏障以阻止後人發掘。前麵文章中提到的“錮金”指的也是利用天然屏障阻止有人獲取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