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三字經》(1)(2 / 3)

曆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遊稷下,習儒業。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匡國,下利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後。

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相近,習③相遠。

苟④不教,性乃⑤遷⑥。教之道⑦,貴以專⑧。

注釋:

①初:初始。②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稟性。③習:習染。④苟:如果。⑤乃:於是。⑥遷:變化。⑦道:方法,道理。⑧專:專一,專注。

譯文: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原本是相近的,但是後天的習染使得他們相差甚遠。

如果不進行教育,人的性情就會發生變化。教育的方法,貴在專一。

讀故事,懂道理

周處改過自新

在西晉時期,有一個名叫周處的人。他自小沒了父母,又不聽長輩的管教,到處惹是生非,打架鬥毆,橫行鄉裏,當地的百姓都很討厭他。當時,百姓們將村子旁邊河中的蛟龍、山上的白額虎和周處並稱為“三害”。

後來有人就問周處:“既然你這麼有本事,何不去殺死蛟龍和猛虎,證明一下你自己的實力呢?”周處聽了,為了證明自己比蛟龍和猛虎更厲害,決定去和蛟龍、猛虎搏鬥。他上山擊斃了猛虎,又下河斬殺蛟龍。經過了三天三夜,終於將蛟龍殺死了。周處三天沒有回來,鄉親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都高興地互相慶祝。周處提著蛟龍的腦袋回到村裏,看到鄉親們互相慶賀,這才明白,自己已經被大家痛恨到了極點。於是,他痛改前非,最後終於成為一個清廉的好官,被家鄉的人們稱頌。

知識拓展

人性善OR人性惡

人性,顧名思義,是指人的本性。在中國文化中,對人的本性,有“性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也有“性惡論”的觀點,以儒家荀子為代表。關於人性的問題,一直是學術上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昔孟母,擇①鄰處②,子不學,斷機杼③。

注釋:

①擇:選擇。②處:居住。③機杼:織布機上用於牽引緯線的梭子。

譯文:

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她看到孟子不努力學習,就生氣地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以此來教育、激勵孟子好好學習。

讀故事,懂道理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時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很頑皮,很貪玩,不願學習,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鬧鬧。他的母親為了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最初,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

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母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養成到好的習慣!

知識拓展

孟母斷機教子

孟子上學以後,有一天逃學回家,正在織布的母親非常生氣,就用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並對孟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日積月累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如果半途而廢,就如同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一樣,一事無成。”孟子聽了深受啟發,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