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三字經》(1)(3 / 3)

竇燕山①,有義方②,教五子,名俱③揚。

注釋:

①竇燕山:指五代時期的竇禹鈞,他是薊州(今天津薊縣)人,鄰近燕山(此指小燕山,位於天津北、北京西南),所以稱他為竇燕山。②義方:這裏指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③俱:全,都。

譯文:

五代時燕山的竇禹鈞,教子有方。他教養的五個兒子相繼都考中了進士,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美名遠揚。

讀故事,懂道理

竇燕山教子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期人。他家住薊州漁陽,也就是現在天津市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他為竇燕山。

竇燕山家境富裕,但他喜歡行善事,是有名的大好人。他經常接濟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生活的人,借錢給他們去做小生意。為了救濟更多的窮人,竇燕山自己生活得很儉樸,毫不鋪張浪費,家裏每年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其餘都用來做善事了。

竇燕山有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養教育兒子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在他的悉心教育、培養之下,五個兒子都考中進士,成為國家棟梁。長子竇儀,授翰林學士,任禮部尚書;次子竇儼,授翰林學士,任禮部侍郎;三子竇侃,任左補闕;四子竇偁,任左諫議大夫,官至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起居郎。竇家五子,被稱為“竇氏五龍”。

知識拓展

成語“五子登科”的由來

有時候我們會聽人說“五子登科”,你知道“五子登科”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嗎?原來,竇禹鈞的五個兒子都先後考中了進士,人們稱讚竇禹鈞教子有方,當時的名流馮道寫了一首詩稱讚道:“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五子登科”的稱譽也由此而來。

養①不教,父之過②。教不嚴③,師之惰④。

子不學,非所宜⑤。幼⑥不學,老何為⑦?

注釋:

①養:撫養。②過:過失,過錯。③嚴:嚴格。④惰:懈怠,這裏指失職。⑤宜:應當,適當。⑥幼:年少時。⑦何為:做什麼。

譯文:

生養兒女而不進行教育,這是做父親的過錯;對學生進行教育,但不嚴格要求,這是做教師的失職。

孩子不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如果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讀故事,懂道理

方仲永的故事

在我國的北宋時期,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他家裏世代都是農民,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筆墨紙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裏人要筆墨紙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裏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做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致,文采絢麗多姿。人們紛紛稱讚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

方仲永的名聲傳開之後,許多人紛紛請他的父親去做客,並且出錢讓方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見有利可圖,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裏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做詩天賦,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

久而久之,方仲永由於沒有機會學習,他的才華就逐漸地消失了,等到20歲的時候,他已經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了。

知識拓展

有關勸學的名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漢樂府·長歌行》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韓愈

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學,不知義③。

注釋:

①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②器:器物。③義:道理,義理。

譯文:

玉石不經過雕琢、打磨,就不能製成精美的玉器。人不通過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

讀故事,懂道理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被公認為“書聖”。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嚴格教育七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