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三字經》(2)(1 / 3)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王羲之教子極嚴,一絲不苟。相傳,王羲之曾教導兒子:“你能把院子裏這18缸水都寫完,字才能練出骨架子。”有一次,獻之拿著自己寫的字讓他指點,他看到其中有一個“大”字架子上緊下鬆,便隨手在上麵加了一點,變成“太”字。隨後,獻之又拿著字讓母親看。書法造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後搖搖頭說:“我兒寫這兩千字,隻這一點似羲之。”獻之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父親加的那一點。從此,他更加刻苦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知識拓展

玉器是怎麼來的

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玉器,一個個晶瑩剔透,巧奪天工。可是你知道嗎,那些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zhè)榴石等“解玉砂”,加上水研磨玉石,慢慢地把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製玉不應該叫雕玉,而應該叫治玉,或者琢玉、碾玉、碾琢玉。

為①人子,方②少時,親③師友,習④禮儀。

注釋:

①為:做。②方:正當。③親:親近。④習:學習。

譯文:

為人子弟,年少的時候,就應當親近良師,結交益友,學習為人處世的禮節和知識。

讀故事,懂道理

魏照學師

東漢時期有個著名的學者叫郭泰,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人品高尚,因此,有不少讀書人都爭著拜他為師。

有個叫魏照的少年,他從小就立下大誌,要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他聽說郭泰學問高深,於是就去拜他為師。剛開始,魏照跟別的學生一樣也是每天到老師家裏聽課,早來晚走。後來,他幹脆把行李搬到了郭泰家,整天和郭泰形影不離。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來晚走,你為什麼要住在我家呢?”

魏照誠懇地說:“現在要找一個能傳授知識的老師很容易,但要找一個能教人如何做人的老師卻很難。我和您住在一起,就可以隨時觀察和模仿您的言行,學習您的為人處世。這樣一來,我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了。”

一席話使郭泰很受感動,於是更加耐心向他傳授知識。後來魏照也成為博學高尚的人。

知識拓展

古代的拜師禮——束脩

在我國古代,學生與老師初次見麵時,必須先奉贈禮物,以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到了唐朝的時候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老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

香①九齡,能溫②席。孝於親③,所當執④。

注釋:

①香:指黃香,東漢人,以孝行聞名。②溫:使……變得溫暖。③親:父母親。④執:做到。

譯文: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嚴寒的冬天,先用身體把父親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親就寢。孝敬父母,是做兒女應當做的。

讀故事,懂道理

黃香扇枕溫席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9歲時,母親便去世了,靠父親一人養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裏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幹完活兒,坐在院子裏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後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鄰的稱讚。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後,人們推舉黃香當地方官。在黃香出任某地太守時,他體恤百姓們的疾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曆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知識拓展

有關“孝”的名言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