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液的變化:首先是血循環量隨妊娠月份而逐漸增加,孕32~34周最明顯,血液相對稀釋,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測定值均較低,稱生理性貧血,白細胞數亦上升,為7500~10000個/立方毫米,紅細胞沉降速度亦比平常增快,最高可達50~60毫米/小時,血漿纖維蛋白原從未孕時300毫克上升至足月的600毫克。
孕婦靜息時心排血量增加是孕婦血循環最主要的變化,一般從妊娠10~11周開始增加,周圍血管阻力於早期妊娠開始下降,約在妊娠30周時降至最低水平,故妊娠期動脈壓亦有改變。一般收縮壓維持穩定,而舒張壓略有下降,脈壓增寬。周圍阻力的降低可使孕婦對血流急劇改變的適應能力降低。因而使有心髒病的孕產婦由於不能勝任負擔而發生心力衰竭。
三、呼吸係統的變化
子宮在懷孕後增大,將橫膈往上擠壓,膈肌活動幅度減少,導致胸廓容量的擴大,橫徑增加2厘米,周徑增加5~7厘米,妊娠期間氣體交換需要量增加,呼吸頻率稍增快。此外,妊娠期間,由於鼻黏膜增厚,水腫故抵抗力稍低,易患感冒。
四、消化係統的變化
妊娠初期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在懷孕12周後這些症狀逐漸消失,此外,消化道的各器官隨著子宮的增大,其解剖位置也發生相應變化,如胃趨向水平位,肝向上,向右後方移位。
五、泌尿係統的變化
尿液檢查可發現尿糖。原因是隨著妊娠時人體代謝的增加,腎髒負荷也增大,腎小球濾過亦增加,但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限,故使葡萄糖從尿中排出,這須與糖尿病作鑒別。
在妊娠前的3個月,隨著子宮增大,可壓迫膀胱,引起排尿次數增多,而在孕後期夜尿增多,孕足月時出現尿頻。
六、神經係統的變化
在妊娠時可出現植物神經功能不穩狀態,如頭暈、惡心、嘔吐,甚至暈倒,也易發生肌肉痙攣、神經痛或麻木感。
七、內分泌係統的變化
妊娠時,在孕婦體內可產生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此即胎盤,懷孕期間人體內分泌活動極其活躍,可分泌孕激素、雌激素、生乳素,以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以上是胎盤內分泌的激素,此外,亦有胎盤外分泌的內分泌激素,如垂體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雄激素等。
八、皮膚的變化
孕婦由於腹壁皮膚張力加大,使皮膚下的彈力纖維斷裂,呈多條紫色或淡紅色不規則平行的裂紋,此即妊娠紋;此外,妊娠時腦垂體分泌促黑色素細胞激素增加,使色素增加,加之雌激素明顯增多,使孕婦麵部、外陰等處出現色素沉著,此即妊娠斑,於產後多可逐漸消退。
九、骨骼的變化
孕婦的骨盆、關節、韌帶均出現鬆弛,恥骨聯合可呈輕度分離,原因是受孕激素的影響,若過分鬆弛可引起關節疼痛。此外,孕婦極易出現腰酸,原因是妊娠時子宮的重量可使身體重心前移,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孕婦的頭和啟向後傾,腰部向前挺。
預產期的計算
確定懷孕後,夫妻雙方都急切地希望知道小寶寶將在何年何月何日出世。也就是推算孩子的預產期。一般來說,婦女的懷孕期一般為280天(即40周)左右,俗稱“十月懷胎”。那麼該如何推算預產期呢?
推算預產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根據末次月經計算
此種方法最常用且最簡便,如果孕婦的月經周期規律,每28~30天行經1次,末次月經又記得準確,就可以用公式計算。從末次月經第1天算起。月份減3或加9,日數加7。若按農曆計算,其月份也是加9或減3,日期應加14。
例如末次月經第1日為2002年4月24日,預產期應為2003年1月31日;如果末次月經第1日為農曆2002年4月24日,預產期應為農曆2003年2月8日。
每3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1周=39周;
每4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40周;
每5周來1次月經的婦女,其妊娠期限應為280天+1周=41周。
二、按早孕反應出現的日期計算
有的婦女月經周期不規律,或忘記了末次月經日期或產後、流產後月經尚未來潮又懷孕了,隻要記得出現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出現的時間,也可以用以推算預產期。因一般早孕反應出現在6孕周左右,故計算公式為:
預產期=早孕反應出現日期+34周。
三、按出現胎動的日期計算
初產婦胎動約於第18孕周出現,經產婦因為有了經驗,比初產婦提前2周,即在16周末已能感覺胎動。故計算公式為:
初產婦預產期=胎動出現日期+22周。
經產婦預產期=胎動出現日期+24周。
通過以上方法,孕婦可以自行推算獲知寶寶出生的日期,另外,如早孕婦既記不清末次月經時間,又無早孕反應,且還未感知胎動時,可由醫生通過b超及子宮底高度協助推測預產期。
四、按b超結果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