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新生兒喂養與護理(3)(1 / 3)

孩子在出生後第2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肌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仆”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肌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後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做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3~5年後,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

早產兒、難產兒以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皮膚病等的小兒,禁忌接種。

三、新生兒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於孩子出生後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二針在出生後1個月注射,劑量為15微克。第三針在出生後6個月注射,劑量為5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兒常見疾病有哪些

一、寶寶為什麼啼哭

哇地一聲啼哭,一個新生命誕生了。人類問世的第一個聲音是哭,它是生命交響曲中的第一個樂章,它預示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和人類為了生存,為了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要克服幹難萬阻,不懈地奮鬥,進取,並要付出血的代價。

古賢今人常讚歎的童年生活猶如一朵潔白無瑕的鮮花,富有詩情畫意。認為在小兒的心靈裏隻充滿了快樂,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沒有情緒變遷。但在實際上,嬰兒有豐富的情緒,而且最容易表現出來的是哭。據統計,正常新生兒每天約睡17~20小時,清醒保持安靜的時間為2~3小時,清醒伴有活動的時間約為1~2小時,哭的時間約1小時左右。

哭是新生兒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或少淚,哭聲有節奏而且圓潤。父母親常無法根據孩子的哭聲來識別他需要什麼,引起啼哭的原因常常是饑餓、口渴、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睡眠受到幹擾和疼痛不舒服。餓了的嬰兒會哭,僅僅抱起來是不行的,隻有喂奶才能使其安靜下來。小兒赤身在25℃的環境裏比在31℃~32℃的環境裏容易哭,睡的也少。睡眠時小兒常有突然地肌肉抖動一下,全身一抖,像驚嚇似的突然驚醒,也會哭啼。打針和疼痛的種種刺激均可引起啼哭。生後第2周的孩子在喂奶過程中把奶瓶拿掉,中斷喂奶也會引起啼哭。吃母奶的孩子要到生後一個月的時候才會由於中斷吃奶而啼哭。生後第3~4周的小兒,平時若父母對他點頭,和他輕輕說話,拍手、逗撫,他可能微笑或沒什麼反應,而在小兒煩躁、多動時,做這些動作就會引起他的啼哭,有些小兒在第一次吃穀類食品時也會引起啼哭,但過一段時間就適應了,不再哭了。有些出生1~2月的嬰兒,白天睡覺,夜間哭鬧,這是嬰兒對環境的不適,顛倒白天黑夜的緣故,應耐心引導,白天按時喂奶,盡量想辦法讓孩子少睡覺,夜間逐步減少喂奶次數。盡量增加睡眠時間,慢慢習慣了,自然也可以改變過來。

哭又可以是新生兒有病的一種征兆:當寶寶兩眼發呆,哭聲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轉的尖聲高音調時,常是腦部有病的跡象;當觸及寶寶身體某一部位時哭聲加劇,應仔細檢查該部位有無異常,例如新生兒皮下壞疽主要累及背部和骶尾部,抱起和換尿布時哭聲往往加劇。如果患支氣管炎,肺炎時,哭聲多為無力,嘶啞。哭聲弱或哭不出聲則提示病情加重。

孩子啼哭,固然引起父母不安,但若孩子一聲不哭也是不正常的,有些智力發育遲鈍的孩子,平時就很少啼哭。

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啼哭,不能急躁,不要緊張,也不要一哭就抱,又拍又搖,使孩子養成不好習慣。父母要細心觀察,分析啼哭的原因,及時解決,同時掌握孩子的性情,生理要求和心理需要以及病情變化,並與孩子的心靈相互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