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子發燒怎麼辦
發燒是疾病的症狀之一。體溫超過37.5℃為發燒,超過39℃,為高燒。新生兒發高燒時常表現為兩眼睜大,刺激不哭等緊張狀態。即使高燒驚厥也很少有典型的抽搐,有時隻表現為:兩目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出現反複吸吮動作;呼吸不規則,偶有呼吸暫停或青紫;臉上肌肉小抽動;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陣陣抽搐或肌肉呈持續緊張發硬。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健全,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因此,當室溫過高,包裹過多,暖箱溫度或光療下溫度過高時,新生兒體溫均可升高。
新生兒喝水過少,外界溫度過高,可出現“脫水熱”。多在出生後2~4天,突然出現高燒,往往持續數小時至兩天。此時,寶寶煩躁不安,啼哭不止,不伴有其他異常體征,喝水後體溫可在24小時內降至正常。
炎症性疾病,如臍炎、肺炎、敗血症、癤腫等均可引起患兒發燒,媽媽早期破膜,胎兒宮內產前感染時,生後兩天內體溫升高;出生後感染者,3天後出現症狀。某些嚴重的感染,由於患兒機體無反應能力,反而體溫不升高。
顱內出血,核黃疸、膽紅素等刺激體溫中樞,也可出現發燒。
當寶寶發燒時,應該怎麼辦?
有些缺乏知識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孩子發燒是風寒所致,於是就層層加被,甚至暖在懷裏。這種“火上澆油”的做法極易導致“熱極生風”,百害而無一利。
遇此情況,父母應針對小兒病因進行處理。適當降低環境溫度,調好溫箱,必要時室內放置冰塊、電風扇,但應避免直吹患兒。用冰袋或冷水袋在頭部降溫,或用溫熱水擦浴。如采用上述措施無效,又有抽搐傾向者,可行酒精擦浴。要給小兒多喂水,有助於降低體溫。
通常不用阿斯匹林之類的退熱藥,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對退熱藥不敏感,且耐受性低,易產生不良反應。現實生活中,誤給孩子服用超劑量退燒藥,導致寶寶中毒死亡的實例,並不罕見。因此,孩子發燒後,千萬不要自作主張,隨意投藥,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有感染病灶者,還應給予那些無毒副作用,又有特效的抗生素治療。
三、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的免疫及防禦功能不健全,咳嗽反射、嘔吐反射較差。對防止呼吸道感染起重要作用的支氣管壁的纖毛運動亦較差,所以被感染的機會多。
肺炎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其特點是早期呼吸道症狀不明顯,甚至也難發現陽性體征,尤其是早產兒,早期的診斷較為困難,愈後也較凶險,其發病率、死亡率甚高。
新生兒肺炎可分為吸人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兩大類。
1.吸入性肺炎: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有微弱的呼吸動作,如果發生窒息,可以刺激呼吸,使呼吸動作加強,將羊水或胎糞吸人呼吸道,吸入的羊水和胎糞可成為化學性的刺激物,刺激肺泡發生無菌性肺炎。另外,未成熟兒的吞咽反射差,當奶汁吸人而又來不及吞下、或由於嚴重的兔唇、裂齶造成吸吮和吞咽困難均可使奶汁吸入肺內。若吸入量少並能及時地將呼吸道內的吸人物吸出,則青紫、缺氧症狀不明顯;反之則症狀較為明顯,出現呼吸快、呻吟,嚴重缺氧時口唇出現青紫,甚至抽搐;新生兒咳嗽反射差,常常無咳嗽。
2.感染性肺炎:可分為生前感染和生後感染。胎內感染的肺炎往往有母親患感染性疾病或羊膜早破的病史。如羊膜早破,宮內吸入了汙染的羊水,母親生殖道內的常見細菌均可成為致病菌。當母親患有細菌性或病毒性疾病時,病原菌可通過胎盤感染新生兒。生後感染性肺炎可由分娩過程中胎兒經過產道時吸入了細菌,或由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員包括父母、家庭其他成員,醫院工作人員的接觸感染。也可由新生兒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而發病。
出生後感染性肺炎的症狀一般於出生後3天才出現。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鼻塞、輕咳,進一步發展為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煩躁不安、青紫,體溫可升高或不升,嚴重者可發生抽搐或心力衰竭,病毒性肺炎常呈流行性,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
由於新生兒的生理特點使其極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所以父母在護理寶寶時一定要仔細,不要讓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與孩子接觸,給孩子喂奶不宜過飽,喂後要抱拍片刻,對有兔唇、裂齶的孩子喂奶時更應注意防止奶汁吸入。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一般經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愈後較好。
四、嬰兒皮膚上的膿皰
正常皮膚本身具有抵抗細菌的力量,如保持幹燥可成為抵抗細菌侵入的屏障,皮膚不斷脫屑可使細菌脫離人體。皮膚也具有抗菌作用如化膿性葡萄球菌對遊離脂肪酸特別敏感。新生兒的皮膚柔嫩,角質層薄,抗病能力差,加上覆蓋在皮膚上的胎脂,不斷分泌的油脂,堆積的汙穢,都會成為細菌孳生的最好培養基。皮膚皺褶處通風不好,孩子哭鬧時常被擦破,化膿菌易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