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五髒及胃、膽的養生(3)(1 / 3)

★端坐,左臂屈肘放兩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遍。做拋物動作時,手向上空拋,動作可略快,手上拋時吸氣,複原時呼氣。此動作的作用與第一動作相同。

★端坐,兩腿自然下垂,先緩緩左右轉動身體3-5次。然後,兩腳向前擺動10餘次,可根據個人體力,酌情增減。做動作時全身放鬆,動作要自然、緩和,轉動身體時,軀幹要保持正直,不宜俯仰。此動作可活動腰膝,益腎強腰,常練此動作,腰、膝得以鍛煉,對腎有益。

★雙腳並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默念“吹”但不發出聲音。如此,可連續做10餘遍。此功法有補腎、固精、壯腰膝、通經絡的作用。

胃的養生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胃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屬土,所謂土即是庫,容納五穀,乃是孕育萬物之源,生命之根本。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圖書編-髒氣髒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現代醫學理論指出,胃是人體消化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上腹部,口與食道有賁門括約肌與食道連接,下有幽門括約肌與十二指腸連接。胃是上大下小稍帶彎曲的袋狀的中空器官,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以後,通過胃的蠕動將食物充分攪拌成食糜,然後通過蠕動將食糜送入十二指腸。胃細胞分泌大量的胃酸,胃酸可以酸化食物,消化食物,同時具有殺菌作用。但胃酸過多也會對胃黏膜產生刺激腐蝕作用,形成胃黏膜的充血、水腫、糜爛等的急性炎症。當炎症得不到控製長期發展下去就形成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甚至產生癌變。胃是我們身體中唯一儲存食物的器官,沒有胃的儲存消化、蠕動的功能,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要珍惜健康,就必須從飲食開始,從胃的養生做起。

關於胃的養生,專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飲食有規律

很多人在飲食上不能控製自己,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一頓,不合口味的就餓一頓,這樣就易造成胃的蠕動功能紊亂,進而使胃壁內的神經叢功能亢進,促進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胃炎或胃潰瘍。平時應當注意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後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並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鍾雖然可以前後移動,但總是在一定範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

2.注意飲食習慣

飲食宜清淡、溫熱熟軟,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類製品、粗糧等,令大便通暢,脾胃和健。飲食要有節製和節度。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內得到充分的磨切、並與唾液混合,這樣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使食物更易於消化。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狀是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為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鬆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後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入睡前兩三個小時都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