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捧捶輕輕捶擊腳心,每次50—100下,使之產生酸、麻、熱、脹的感覺,左右腳各做一遍。通過捶擊來刺激腳底神經末梢,促進血液循環,可收到健身防病之效。
2.晃腳解乏
取仰臥位,兩腳抬起懸空,然後搖晃兩腳,最後像蹬自行車那樣有節奏地轉動,每次做5—6分鍾。此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解除疲乏感。
3.搓腳舒筋
脫掉鞋,把一個網球大小的球狀物頂在腳心,來回滾動一兩分鍾,這樣能夠防止足弓抽筋或者過度疲勞。
4.曬腳強體
早晨或傍晚脫掉鞋襪,將兩腳心朝向太陽曬20—30分鍾,專家稱之為腳心日光浴。此法的妙處在於讓陽光中的紫外線直射腳心,促進全身代謝,加快血液循環,提升內髒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此法對佝僂病、鼻炎、貧血、低血壓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5.動趾健胃
有醫學家發現,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胃。經絡理論認為,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故腳的二趾、三趾粗壯有彈性。另外,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恒,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足部保暖的重要性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生活中的許多人有這樣的感覺,在寒冷環境中,人的頭臉部位盡管裸露在外,卻不怕寒冷,反而有清新爽朗之感;而足雖藏於鞋中,卻常常凍得麻木、疼痛難忍,一旦能使兩足暖和起來,全身也就感到暖和了。這正說明了“暖足”對人體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足下暖”的科學見解。他認為,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髒,引起胃痛、腰腿痛、男子陽痿、女子行經腰痛和月經不調等疾病。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腳暖則全身暖。腳離心髒最遠,血流供應最少,血液循環最慢,因此腿腳最容易遭受寒冷侵襲。
有關專家指出,人的兩足離心髒很遠,血液循環的經絡較長,又直接與地麵接觸,即使穿上鞋襪,也容易感受寒邪,致使足部血流凝滯不暢,甚至產生疼痛。由於腳部表麵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最差,毛細血管極易發生痙攣,出現紫斑、水腫、奇癢、疼痛等症狀。嚴重的可發生破潰。現代醫學認為,腳與上呼吸道黏膜關係密切,一旦腳部著涼,便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弱,抵抗力下降,原來潛伏在鼻咽部或新近侵入的病毒、病菌就會大量地繁殖滋生,引發感冒等疾病。因此,注重對腳部的保護,是保障身體健康的一項有效措施。
那麼,腳部應該如何保暖呢?
1.選擇合適的鞋襪
鞋和襪是雙腳抵禦嚴寒的“盔甲”,鞋子一定要選保溫性好,鞋底適當厚些,以增強防寒性能。在冰天雪地裏工作時,應穿帶毛的高腰皮鞋或長筒皮靴。愛生凍瘡者應早穿棉鞋。當襪子和鞋墊汗濕後,要及時換下或烤幹,保持幹燥。鞋的體積應稍寬鬆一點,因為留出的那一點空間可以保留一部分空氣,幫助隔絕冷氣。襪子最好選純棉的,這可以保證腳部在保暖的同時不至於因汗濕而受潮。
不過,由於冬季室內外溫差很大,在室內,即便穿著吸汗的棉襪可能也少不了捂出汗來,進而容易誘發腳氣。所以,不管在家還是在單位,如果溫差很大,最好都能各準備一套鞋襪,進進出出,及時更換。如果鞋內比較潮濕,可以適當放入一點活性炭或竹炭,以吸納鞋子內的濕氣,保持雙腳清潔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