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運動
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下肢及腳部的血液供應,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最簡便易行的運動就是步行。另外,如慢跑、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也可以使足部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一定的溫度。平時也應多活動腳部,如跺腳等,以提高雙腳對外界低溫的適應能力。
3.堅持腳部按摩
經常按摩腿及足心湧泉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按摩不僅利於腳部的保暖,而且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
4.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
每天臨睡前堅持用熱水洗洗腳(泡腳),確保足部血液暢通,暖身益心,這不但能解除疲勞,而且能溫暖雙腳,幫助入睡。可以采取足浴養生法。浴足與通常的洗腳相似,但也不盡相同。開始時水不宜過多,浸過腳趾即可,水溫在40—50℃。浸泡一會兒後,再逐漸加水至踝關節以上,水溫保持在60℃左右。同時兩腳不停地活動或相互搓動,以促進水的流動。每次持續20—30分鍾,以身上感到微熱為好。若用冷熱水交替浴足,還可收到治療頭痛、失眠、心絞痛、鼻炎支氣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小貼士
足部鍛煉與美容的關係
足部的鍛煉通常與身體各髒器的反應有很大的關係,通過足部的按摩,也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美容功效。
生中活常見的麵部皮膚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癤瘡等,其餘大多與人體內環境的失調及係統的功能紊亂有關,如痤瘡、黃褐斑、濕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美容法,可以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及局部器官、組織、細胞的自動調節,使機體內環境達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具體做法是每次先將全足按摩3—5遍,再有針對性地按摩,如痤瘡多按摩足外側的孵巢(睾丸)反射區;黃褐斑可按摩右側足底的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區;濕疹則按摩足背部的麵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區。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鍾。
另外,在家中脫掉鞋襪赤腳行走也有好處:一是可鍛煉腳心不著地的“部分”,而這部分又是人體平衡的重要支撐點,如果人體平衡功能不強,體內各部位負擔不一,就會導致健康質量下降。二是赤腳可使五個腳趾保持一定間隔自由運動,而不是像穿上鞋襪那樣緊緊貼在一起。正是因為腳趾之間協調的動作,人的行走姿勢才健美、自然,故赤腳鍛煉不僅強身,而且健美形體。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讓腳部受涼。
足部穴位及保健功效
從蹣跚學步開始,日常生活中就沒有人能離開過雙腳。足部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人體的雙足部有豐富的反射區,任何器官有病都可以在相應的反射區有所反應。古醫書上講“寒從腳起”、“腳寒生百病”是非常有道理的,它告誡人們要重視對腳的保暖與保健。
依據中醫理論,我們可以知道,足部是人體經絡彙聚處之一,共有60多個穴位在足部彙聚,有“第二心髒”之說。通過對足底的按摩保護,可以促進人身體保養,使人健康長壽。而且足部的一些特定部位也是髒腑經氣輸注和聚集之處,在足部相應的部位給予一定的按摩刺激,可治療相應的內髒疾患,尤其對急性疼痛,特別是對胃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療效明顯。
由於足部的穴位有60多個,我們不能一一贅述,因此下麵就來簡單列舉一些足部的常見的穴位與人體相應部位的關係(可參照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