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體髒器常見病症的預防與保健(1)(3 / 3)

小貼士

肝髒病變的自我測試

由於肝髒在發生病變時,並不能及時反應在肝髒本身,而是透過其他的症狀來體現,因此在下麵列出的現象中,如果有好幾種症狀同時出現,經過營養或休養後,症狀依然沒有消除,便可以懷疑是患有肝病的可能。

★尿液變為啤酒色。

★便秘,便色灰白。

★心窩都感到脹悶。

★右上腹部悶痛。

★黑斑增加。

★四肢麻痹,口臭。

★全身倦怠感日趨嚴重。

★食欲不振,有惡心感覺。

★持續性微熱,或並發惡寒。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酒量突然減少。

★臉色晦暗失去光澤。

★皮膚呈黃疸色,或覺搔癢。

脾髒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脾髒為中醫理論中的五髒之一。脾與胃同受水穀,輸布精微,為生命動力之源。中醫學的脾除包括現代醫學中消化係統的主要功能外,還涉及到神經、代謝、免疫、內分泌等係統的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脾、肺、腎主三焦水道運化。脾主中焦運化,康健時,為腸胃行其津液,化水穀之精微,或成血入肝脈,或化氣輸於肺,或化水歸於腎,以供周身之營養。脾髒又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血液流通過程中,吞噬異常的紅細胞,進行修整,以成紅細胞生命之源;貯存部分血小板,參與血液中的血小板平衡的調整;分泌使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延長的促吞噬素,對於血的精化和再生起重要作用。脾髒病變對機體的危害最大,也是機體多數病變的原發基因。脾髒病變時,不僅自身功能減弱,而且大量損耗機體能源,汙染血液。因此,古醫書常講:“脾傷則四肢俱傷。”“脾氣虛,四肢不用,五髒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諸病之腫,皆源於脾。”脾康健時,為後天之本,是生化水穀精微之源泉;病弱時,是損耗能源之大害。可謂機體內“安泰之忠良,亂世之奸雄”。故脾健當用,脾弱當養,脾病當除。脾髒摘除後,胃腸可代行一部分功能。雖多有不利,但不至於危及生命。

脾髒的疾病常見的就是脾髒破裂和脾髒腫大。由於脾髒位於左上腹,在外力打擊下可引起脾破裂,撕裂其包膜和內部組織。脾髒破裂是發生於車禍、運動意外、打架引起的腹外傷中最常見的嚴重並發症。而引起脾髒腫大的原因通常有:

★感染性脾大。各種急、慢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敗血症、晚期梅毒等。

★鬱血性脾腫大。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

★增生性脾大。見於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等。

★其他。脾髒囊腫、播散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高雪氏病等。

關於脾髒的養生,《黃帝內經》中有“思傷脾”的記載。中醫理論認為,“思則氣結。”思慮過度,容易使神經係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思慮過度不但傷脾,還會導致睡眠不佳,日久則氣結不暢,百病隨之而起。從中醫觀點來說,由於脾運化不好,容易引起氣結,導致腹部脹滿,從而出現氣血不足,四肢乏力的症狀,形成氣鬱,並進一步發展為血瘀、痰瘀。還會引起女性月經提前、延後,甚至閉經。

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為越“解”越不順,最終可能導致“氣結”。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解不開的煩心事,對於思慮地過多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身邊的人多多開導他,使保持其情緒適度,不要在心裏結疙瘩。在平時的生活習慣上,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多運動,保證睡眠;在飲食上,不妨多吃竹筍、銀耳、桂圓、蜂蜜等靜心、安神的食物。

患有脾髒病變的人宜食用大豆、豬肉、栗子、藿香、粳米、牛肉、大棗、葵子、柿子、飴糖、小米、陳倉米、糯米、蜂蜜、鯽魚、鱔魚、泥鰍魚、黃豆芽、雞頭肉、苡仁米、茯苓糕、鴨肫幹、雞肫幹、豬肚子、牛肚子,糯米草、苦竹筍、金針花、苦瓜、蘭花根等食物。現介紹三則脾髒病飲食療法:

1.粳米苡仁米粥

原料:粳米,苡仁米(分量比例1:2,三倍米量的水)。

做法:把兩種米以1:2粳米比苡仁米的比例分別淘洗幹淨備用,一次用足三倍米量的水,先把苡仁米下鍋,文火煮滾,約煮二十分鍾,再下粳米同煮,以煮到“爛熟透心”為標準,即所謂“爛、釅、泛”的火候。此粥以淡食配和素食的菜蔬品為原則,也可以加入白糖、飴糖、蜂蜜,做成甜食。

2.小米糯米粥

原料:小米,糯米(分量比例1:1,三倍米量的水)。

做法:與通常人家裏作小米粥一樣,不過配合糯米以調和甘淡的性味,營養價值就提高了。服餌以淡食為原則,宜配合素食菜蔬,也可以加入糖,做成甜食。

3.雞頭肉糯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