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對待這種成長的煩惱,怎樣減少“自我覺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呢?
1.認清緣由,消除緊張。要清醒地認識到你正處於“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覺醒和發展時期,你開始對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事物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考,因而感到一切都不像從前了。由於認識上的變化,你的心情的天空不再萬裏無雲,而是時時落起小雨;由於心情上的變化,你的行為方式也不再活潑開朗,而是常常心事重重。所以,你越來越看不懂自己了。其實,這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是一個發展中的問題。你完全沒有必要因此而困惑、緊張,你應該用一顆長大了的心實實在在地感受你身邊變化了的一切,勇敢地體味成長的喜悅與煩惱。
2.以人為鏡,多作交往。有些中學生麵對自我認識的困惑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心理怪圈,即越是“看不懂自己”,越是要一個人苦苦地思索;而越是把自己關在個人的小天地裏,越是對自己感到困惑、彷徨。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應該走出自己有限的精神世界,多與他人交往。他人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麵鏡子,一個人對自我的全麵認識有賴於他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盡管自我分析也是必要的,單憑自己的力量難免會有失偏頗或缺乏理智。因此,當你感到“看不懂自己”的時候,應該多和同學、朋友交往,相信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你們會有許多共同的感觸和語言,彼此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即使你不一定能在他們之中找到答案,但你的心情會因此輕鬆許多,因為有人分擔了你的煩惱和痛苦。
3.尋求“家教”,接受指導。談到與人交往,還要提到多與父母交往。這對有“自我覺醒”煩惱的中學生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由於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往往會對父母產生逆反的心態,他們與父母往往會矛盾百出,甚至與父母的關係緊張、疏遠。其實,盡管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要自己拿主意,但他們實際上還處於長大的過程之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還有許多需要父母的指點和幫助的問題。盡管他們可能覺得父母的意見“過時”了,但這些看起來“過時”的東西往往包含著可貴的人生經驗,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不可能沒有借鑒、指導作用。當然,有些孩子心裏也明白父母的意見是中肯的,但出於要求“獨立”的心理,表麵故意拒絕父母的指導。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應該懂得:一個明智的人,是不會拒絕任何有益的幫助的。總之,對於青少年來說,當你因成長中的問題而煩惱時,多與父母相互溝通,細細品味他們的意見,將有助於你健康成長。
他為什麼如此內向
15歲的小夥子丹丹長得眉目清秀、身材高挑,可就是有點美中不足,不愛說話。每次老師提問,他總是要悶上半天,老師追問一句,他就回答一句;而且聲音特別小,有時還需要老師走上前去才能聽得見。因此,班上很多同學都叫他“牙膏”。其實,丹丹在很小的時候就不愛說話。父母的同事每次看見丹丹就要逗他玩,可怎麼哄他就是不願喊人“伯伯”,弄得別人總有點尷尬。剛開始,父母以為可能是怕生的緣故,沒太在意。可是越到後來,越是嚴重。親戚朋友到他家去時,他就像是看見陌生人,最多也隻是點個頭了之。父母總是責怪他:“怎麼這麼不懂禮貌。連伯伯都不喊一聲?”
不懂禮貌隻是一個表麵現象而已。人與人的關係是這個社會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關係,不願說話就等於放棄人與人交流的本能,就等於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機會。這正是丹丹個性不足的表現。這與青少年的個性特征不相符合,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相當不利。
那麼,怎樣才能走出這個誤區呢?首先,肯定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一般來說,孩子見了生人不愛說話是有時間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性、交際麵、膽量也會隨之增大。到了青少年時期,這種局麵自然就會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依然如故的話,那肯定就應該引起家長們的注意了。因此,家長從小就要注意為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語言發展的環境,讓孩子多說話。在這一點上,家長要做的就是多與他們進行語言上的溝通,方式多以提問為主,讓孩子感到有話可說。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讓孩子大膽地說話,特別是不要說“連女生都不如”、“啞巴”之類的話來傷害他們的自尊,這樣隻會是讓不愛說話的孩子變得更加退縮,就連愛說話的孩子也會從此變得更加保守。因此,平等、鼓勵和引導才是家長們為孩子語言發展創造的基礎環境。
青春期的“愛”成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