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青春的困惑有幾多(3)(1 / 3)

曾有一個讀高二的男生,很認真地和一個他喜歡的女孩談上了戀愛。這個男孩有一個被他稱為“哥兒們”的父親,因此,男孩並不猶豫,就將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後,對兒子說:“爸爸最討厭朝三暮四的人,你如果真愛這個女孩,你就要對她一輩子負責。但你說今後你還要讀大學、研究生,如果你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你認為比她更好更優秀的女孩,怎麼辦?”男孩說:“可是要讓我離開她,我會感到很痛苦。”父親說:“初三時我給你買的隨身聽呢?”男孩回答說:“你不是給我買了一個更高級的嗎?我早把它送給別人了。”但聰明的男孩馬上反應過來,爸爸這番話是什麼意思。最後他說:“爸爸,什麼都別說,我懂了。”

這個男孩從父親的話裏,明白了愛是需要等待的。因為隻有等待,才會找到心智真正成熟後的幸福愛情。

這就像樹上的蘋果,性急的人不等成熟就去采摘,結果隻能嚐到青澀蘋果的苦味;如果耐心等待,當它成為又紅又大的蘋果時,就能品嚐到它的甘甜。伊甸園的愛情之果,是精神之果,幸福之果,更不是隨意能采摘的。

因此,每一個準備步入愛情殿堂的人,都需要認真地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

有人說,相逢是緣,相知是緣,那麼相愛更是緣了。什麼是緣?除了相逢的時間和地點,相愛的緣就是傾慕的異性相互吸引的地方,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叫“標尺”。

有個女生這樣說:“他是我們班上的‘萬人迷’,雖然我知道他除了長得帥一點外一無是處,可我就是喜歡他。”的確,英俊瀟灑、漂亮可人、學習成績好、大膽、豪爽、溫柔、體貼、酷……這些都是中學生傾慕異性的標尺。

但是,這個標尺會隨著相處的時間越久,隨著自己見識越廣,甚至見的不同類型的人越多,年齡越大,標尺的尺度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有位女生說:“當他告訴我他喜歡我的時候,我非常激動。我和他的關係一天比一天更親密。但後來,我慢慢發現,他不但稱王稱霸,而且還偷搶別人的東西……”這位女生隻不過在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了對方的缺點,但一個中學生到真正可以正大光明談情說愛,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十年的人生之旅中,不知有多少優秀的異性會像風景般出現在視野裏,令人產生怦然心動的感覺,到那時,就會為自己曾經的低尺之度而痛苦不堪。繼續是一種痛苦,終止也是一種痛苦。

我害怕與人對視

“我是一個初中的學生,患了一種奇怪的病,我現在很怕見人,特別是怕麵對麵地和別人交談,一到那時,我的眼光便不知道該放哪兒好,心裏總有一種恐懼感,怕別人看我。而上課時,我就更不敢看老師了。大概是以前因為成績好,回答問題又積極,老師講課時好像總是盯著我這兒。一次老師提出問題後,不知是自然的還是出於做作,我把眼睛骨碌、骨碌轉了幾轉,可是我突然意識到這樣做很不好,可能讓人覺得不穩重又做作,這嚇壞了,從那兒以後我再也不敢看老師了。為此,我上課時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時候不得不趴在桌子上,或者假裝睜著眼睛看黑板,其實什麼也沒聽進去,一旦老師的目光往我這兒一瞄,我就變得六神無主,竭力將目光避開。後來,我又害怕把自己的這個毛病傳染給別的和我一樣心理素質較差的同學,便不敢與他們交流思想、討論問題,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敢看路上的行人。”

小明14歲,他上初三時,突然感到有位女生在看他,從此以後隻要一看到她就十分慌張,後來發展到看其他女生也心裏發慌,甚至於見到班裏其他男生也不敢抬頭,上課時總是坐在第一排,這樣可以避免與別人的目光對視,但是對於年輕的異性老師的目光也不敢迎視。他認為自己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他自己也曾看過不少關於心理治療方麵的書籍,也知道這種症狀叫做社交恐怖,但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懷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總也擺脫不了這個陰影,他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自知這是一種病態,但是又無力擺脫,十分痛苦。

這兩位中學生所述的症狀,是青春期人際交往中產生的社交恐怖,或稱恐人症。它開始是與某些人在一對一的社交環境下產生的,慢慢地恐怖泛化到所有的熟人,甚至於陌生人。

在十五六歲到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中,不少人都會出現這種社交恐怖。其症狀主要有:怕與人目光對視,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心裏緊張不安,甚至手足無措,總認為別人在盯著自己看,或在議論自己;還有些中學生,在課堂上怕看老師,怕看周圍同學,因而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敢抬頭看黑板,怕老師提問。

他們為什麼會產生社交恐怖心理呢?

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邁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上需要與他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但同時又有一種膽怯與羞澀心理,這就在他們心靈上引起了嚴重的不平衡。一方麵,他們渴望與他人交往,特別希望得到異性的注意;另一方麵,他們又怕這種交往或者接觸會引起別人的誤解,遭到同伴的嘲笑、老師的責備、家長的不允。於是便產生了心理衝突,以致有時異性對他們極其平常的一瞥,也會在他們的心理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使他們心慌意亂。有些中學生為了避免引起焦慮或解脫內心的衝突,就采取一種幼稚的方法——回避別人的目光。他們幼稚地認為,我不看別人,那就不知道別人在看我了,我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慌亂,別人也就不知道了。然而,這種辦法常常又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使他們對迎視他人的目光也產生了焦慮的情緒,進而對其他異性也產生了目光的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