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過於關注自我。青春期開始後,有些青少年總覺得自己什麼地方“與別人不一樣”,但自己又說不清楚,而這種念頭又久久丟不開,常常使他們疑神疑鬼。因此,有些中學生一到社交場合或公共場合,就總以為別人都在看著自己、議論自己,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都被別人所審視,非常擔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讓人瞧不起。於是麵紅耳赤,神經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雖然心裏想給人留下大方得體的印象,結果卻常常是手足無措、語無倫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以至一到社交場合就麵紅耳赤、心慌意亂、語無倫次,最後發展為社交恐怖。
3.青春期的特殊經曆。中學生社交恐怖的產生,與其青春期的某種特殊經曆也有關係。例如,有個中學生,一天中午他沒有敲門就推開了姐姐的臥室,正巧碰到姐姐在換內衣,嚇得他心驚肉跳,趕緊把門關上逃了出去。事後,他心裏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自責感,見到姐姐表情就不自然,更害怕與姐姐目光對視,生怕姐姐發現自己內心有什麼不道德的念頭。以後,他又漸漸將這種恐懼心理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害怕與人目光接觸,形成了社交恐怖。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如果遭受了某種特殊的挫折或大意,並在心理上將之視為一種的“打擊”或“威脅”,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刺激情景時,便會心生恐懼感。除了這種“直接經驗”外,“間接經驗”也會引發社交恐怖。例如,有些中學生看到別人或聽到別人在某種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難堪的譏笑、拒絕,就會不自覺地依據間接經驗,來預測自己會在特定社交場合遭受令人難堪的對待,於是碰到類似場合便會緊張不安,焦慮恐懼。
社交恐怖是一種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問題,隻要用心理學的方法積極加以調適,是可以解決的。
1.正確對待,消除顧慮。對於有社交恐怖問題的中學生,首先應幫助他正確認識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常見心態。人到了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想引起異性注意但同時又會伴隨羞怯感,這是由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發展態度所決定的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越來越成熟了,這種羞怯感也就會漸漸消失了,與異性交往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人,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中學生跟生人說話不敢抬起頭,這也是正常的,一旦他們與生人的關係互動起來,就會打破害羞的顧慮,抬起頭來與他人進行交談和目光的交流。另外,幫助他們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有些中學生之所以不敢與人目光對視,是因為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目光中有不正常的東西,或懷疑別人從自己的目光中能看到不道德的想法,或害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等。這往往隻是他們自己未經證實的猜測,其實別人並不這麼認為,而覺得你的目光和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可以建議他們問問周圍關係比較密切的人,檢驗一下自己原來的感覺是否真實,原來的擔心是否必要。
2.係統脫敏,逐步實踐。治療社交恐怖,可以采用係統脫敏的方法。這個治療方法可以用一個童話故事形象地表達。《怕羞的黃鶯》是我們小時候就聽過的故事,說的是一隻小黃鶯很會唱歌,但她膽小、怕羞,一有人聽她唱歌,她就不敢唱了,但她很想治好怕羞的毛病。她去請教了許多鳥大夫,如白頭翁、白鵝、喜鵲、野鴨等。每個大夫都讓她先唱一支歌,才告訴她如何治療。後來,她不等人家要求,就大聲地唱起來。久而久之,她再也不怕羞了。克服社交恐怖像小黃鶯治療唱歌害羞一樣,唱得多了成習慣了,就自然不怕了。係統脫敏療法的具體步驟是:把自己感到恐懼的社交場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出來,如:不敢看他人——不敢與他人目光對視——不敢和人打招呼——不敢當眾發言等等。然後,從最低等級開始,先做一會兒放鬆訓練,然後想象自己正在看著他人或與他人目光對視,並體驗此時此刻的緊張心情,再做放鬆練習,再想象,再體會,直到不感覺緊張。依次逐漸脫敏,直到最高等級。當完成了想象脫敏之後,還應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工作場景中去逐漸脫敏,如先到街上對著不熟悉的人抬起頭來,看一看別人對他的目光有什麼反映,如果心情緊張就作鬆弛練習:深呼吸——屏氣——深呼吸——屏氣,不斷反複,直到緊張心情鬆弛下來,再抬起頭來,直到不緊張為止。如此逐步實踐,就能完全消除社交恐怖的緊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