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外國篇(中)(2)(1 / 3)

媽媽給了達爾文最初的教育。家裏的花園,塞文河兩岸的綠色世界是達爾文最早的課堂。媽媽在這裏教他怎樣根據花蕊來識花草,怎樣記住各種花草和樹木的名稱。由於媽媽的循循善誘,達爾文的知識一天天豐富了。正是媽媽的這份愛心和耐心,使達爾文劉生物、對他所生活的這個奇妙的生命世界產生了最初的興趣。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達爾文八歲那年,一直體弱多病的媽媽去世了。媽媽的去世使小達爾文非常難過,但是,他沒有被這些痛苦壓倒,他從自己的愛好中得到了樂趣。他不但天生喜愛各種動物,而且喜歡搜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物的標本。母親雖然: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但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卻給:達爾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1864年,達爾文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終於被皇家學會授予科普利獎章。德國偉大的社會活動家李卜克內西評價說:“他在寧靜的莊園裏準備著一個革命。”這個革命根本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啟了人類科學的新紀元。

●偉大的解放戰士林肯

林肯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長的很醜,而且還不愛說話。小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他很笨、沒出息,沒有一個人能想到就是這個其貌不揚、默默寡聞的孩子日後成了美國的總統。

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雖然很吃力,但總算能閱讀一些文字了,至於寫作能力,那就根本談不上了。1824年秋天,一位在森林中漂泊的教師朵西來到他在的那個村莊,設立了一所小學校。於是,林肯和姐姐兩個人每天就早晚都要走四裏的森林小路到新老師的私塾求學。

朵西老師相信隻有大聲地朗讀,才可以看出學生認不認真。他在教室裏走來走去,誰若不開口,就用教鞭打誰一下,因此,每個學生都盡量念得比別人更大聲。朗朗的讀書聲往往在幾裏外還清晰可聞。可是林肯天生就不愛說話,所以經常被打。但就是這位老師,培養了小林肯的膽量和自信,使他在後來的競選中能應變自如,百折不撓。

林肯上學時,戴一頂鬆鼠皮帽子,穿著鹿皮製的馬褲,馬褲短得離鞋麵還有相當距離,以至於好幾次發青的脛骨就裸露在外,任憑風吹雨淋。

上課的小屋又矮又粗糙,老師幾乎站不直腰。教室四麵各省去一根圓木,罩上油紙當窗戶。地板和座位則是圓木劈開做成的。

閱讀的教材以《聖經》章節為主,用華盛頓和傑佛遜的筆跡作為練字範本。林肯的字體既清晰,又和這兩位總統很相像。

林肯買不起算術書,他特地向別人借一本,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後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製的算術書。他去世時,他的繼母手邊還留有部分這種書頁。

上學時,林肯開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不但想寫出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還寫起詩來,並且把自己的詩句和散文拿去請老師指教。他暗記詩句,再背給人聽,而他的文章更是引人注目。

林肯在學校裏寫的第一篇作文,是因看了夥伴們玩兒的遊戲感覺很殘忍所寫成的。他和朋友們常一起去抓甲魚。他的朋友們抓到甲魚之後,就把燃燒的煤炭放在甲魚背上,以此取樂。林肯求他們別這樣做,並赤著腳把煤炭踢開。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為動物請命而做,足見他自幼就顯示出特殊的憐貧恤苦之心。

一年後,林肯以不定期上課的方式在一所學校求學,他自稱那些知識都是“一點一點學的”。他所受的正規教育到此結束,總計起來上學的日子不過十二個月左右。

直到1847年林肯當選國會議員,在填寫自傳表時,在“你的教育程度如何?”一欄內,他回答的仍是“不全”二字。

林肯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以後,曾說:“我在年齡不小時,所知並不多。不過我能讀、能寫。此後我就沒有上學了。在如此疲乏的教育基礎上,我能夠達到現在這一點兒小成果,完全是日後應各種需要,時時自修取得的知識。”

雖然曾經當過林肯老師的人,都是一些信仰巫術、相信地球是呈扁平狀的流浪教員,可是林肯在斷斷續續的求學過程中,養成了人類最珍貴的特質,甚至大學教育的目的亦不過如此——對知識的熱愛,對學問的渴求。

學會閱讀,使得林肯見到了另一新的神奇世界——一個他從未夢想過的世界。這就改變了他整個人生。他的視野寬闊,有了夢想。而且二十幾年間,閱讀始終是他生命中最熱愛的事情之一。他的繼母為他帶來了五冊藏書:《聖經》、《伊索寓言》、《魯賓遜飄流記》、《天路曆程》以及《水手辛巴達》。小林肯將它們視為無價的珍寶,仔細地精讀。他把《聖經》和《伊索寓言》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反複閱讀。正因為如此,不論他的文風、說話方式、提出的論點都深受這兩本書的影響。

後來,六冊《歐氏幾何學》中的所有定理他都能輕輕鬆鬆地加以證明。幾何學讀通之後,他研究代數,接著又讀天文學,後來甚至寫了一篇談語言發展的演講稿。不過,他最感興趣的仍是莎翁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