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外國篇(中)(2)(2 / 3)

他常常手捧著《史考特教本》,在樹下走來走去,朗讀哈姆雷特對伶人的吩咐,複述安樂尼在凱撒遺體前的演說:“各位朋友,羅馬同胞,鄉親們,請聽我說句話:我是要埋葬凱撒,而不是來讚美他。”

每當讀到特別吸引他的段落,如果手邊沒有紙張,他就用粉筆寫在一塊木板上。後來,他自己做了一本粗陋的剪帖薄,寫下所有他心愛的句子,隨身攜帶,仔細研讀,很多長詩和演講辭就這麼背會了。

下田工作的時候,他也將書本帶在身邊。一有空閑,他就坐在圍牆頂欄上看書。中午他不與家人一同進餐,卻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捧書,看書報看得入神。就是這樣,林肯在艱苦的環境下廣學了各門知識,後來,他做了一名成功的律師,再後來,憑著他淵博的知識和出色的口才當選了美國總統。

●作家狄更斯

狄更斯,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十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十一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他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十六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隻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狄更斯從小瘦弱多病,所以他無法參加許多男孩的遊戲,但他喜歡趴在自己房間的窗口看父親同僚的孩子們玩兒,或者邊看書,邊聽他們玩兒時的嬉笑喧鬧聲。他一直相信,幼年多病給他帶來的一個極大好處就是使他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常對人們說啟發他對知識的渴求和書本的酷愛之人是他母親。他母親伊莉莎白有很長一段時間按時天天教他英文,還有一點兒拉丁文。他回憶起母親教他認字時的情景幾乎和他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借大衛之口講的一樣——“我還隱隱約約記得她教我認字時的情景。現在,每當我翻開識字課本,看到胖乎乎的黑體字母時,它們那有趣的形體、O和S的好性情,仍和當年那樣躍然於紙上。”

狄更斯的父親有一間圖書室,收藏了不少好書,也有不少當時的通俗讀物。這間書房和查爾斯的房間相連,故他能自由出入。這在《大衛·科波菲爾》中也可從主人公回憶中讀到,作者刪去的隻有那些當時流行的一些廉價讀物的書名。在查塔姆的生活是他童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以至他對這段生活常常回憶,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可以讀到對這段生活的生動敘述。九歲時,父親又回到倫敦,家人也隨之遷回。對狄更斯來說,這是他不幸的開始。

由於父母不善理財,狄更斯一家生活陷入困窘,隻好緊縮開支,搬到倫敦最窮困的街之一——貝赫姆街。在這裏,他沒有可以勉強與之為伍的男孩,家人這時也很疏忽他。他不再上學,而是擦一家人的鞋,去當鋪賣東西。他一下陷入了孤獨境地。他後來很辛酸地對友人說:“當我在貝赫姆街狹小黑暗的後閣樓裏,想到我離開查塔姆所失去的一切,我真想犧牲一切——如果我還有什麼可以犧牲的話——隻要能進入任何一所學校……”

實際上,他也是在一所學校學習——這裏的生活正在向他教授生活的知識。他開始對窮困、饑餓有所了解,這使他後來的作品中對於社會下層的生活描寫異常生動。可是他的家長為什麼忽視了他呢?狄更斯有一次回憶起父親時這麼說道:“我知道我父親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寬厚的人。他對妻子、孩子或朋友在生病時的所為都令人讚美不已……任何事務、工作、職責,隻要他承擔下來,他總滿懷熱忱地去做,準時完成得讓人誇。他勤奮、耐心、精力充沛。他以我為驕傲……可是,由於他生性不拘小節,加上當時拮據,他好像忘了我應該受教育,也完全沒想到他在這方麵應對我負的責任。”

盡管如此,他仍受著生活這位最嚴格的教師的教誨。他的父親終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於是隻好靠他母親來挽救殘局。他母親找了所房子,在門上釘了塊大銅牌,上書“狄更斯夫人學校”。小狄更斯也做了幫手。他挨家挨戶送了建校通知書,可是沒人來上學,而他的父母也沒真正做過準備,打算接受什麼人上學。

狄更斯在兒童時期就被送到一家鞋油廠工作。即使成年後,他隻要走過那個工廠原址,仍會忍不住流淚,但他的那段生活經曆竟然一直被他保守到去世的前一年。即使是狄更斯同時代的人對他也不是很了解。比如,他們就不知道狄更斯的父親曾蹲過債主的監獄,他的祖父母曾給人當過仆人,他的外祖父1810年因盜用錢財而離開了英格蘭。人們有時認為他很怪異,甚至像個瘋子。每一個人都驚訝於他的活力、敏銳的觀察力、巨大的人格力量。但狄更斯並不願那個時代的人分享他的秘密。但是,這些秘密卻激發了他後期作品的創作靈感。這些小說裏的人物都有著狄更斯雙重生活的影子。

狄更斯筆耕一生,靠勤奮和汗水創作出《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等世界名著。他是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